阅读历史 |

第539章 野草不尽(2 / 2)

加入书签

刘继隆在他们走后也松了口气,不断用手敲打椅子的扶手。

「洪武·洪武—.」

刘继隆缓缓闭上眼晴,他早就知道这群人会这麽做,毕竟安史之乱以来,科举就是世家豪强子弟上升的通道,与平头百姓毫无关系。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能猜到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曾经的特权,也做好了大开杀戒的准备但世家豪强出身的这些官员,始终比普通官员多些底蕴,不至于像朱元璋手下那群官员蠢笨。

自己只需要开口,这群世家豪强终究还是会低头,不过他们这次低头是为了日后更好的抬头,这点是刘继隆无法容忍的。

只是这件事不能由他自己处理,自家大郎已经长大了,而自己也年过半百,是时候该让他解决朝中这些龈事了。

想到此处,他提笔继续埋头处理起了奏表,而三省六部的速度也并不慢。

「铛.·铛.铛—」

大汉洪武十年夏五月二十八日,随着大汉朝首次科举结束并张榜,三百名进士的姓名丶籍贯便很快便张贴在了朝廷规定的三处地方,并有金吾卫持兵器看护。

皇城外的主榜,天津桥上的副榜,还有国子监衙门前的榜亭都聚满了人。

「状元严可求,京畿道同州朝邑人!」

「榜眼高郁,淮南道扬州江都人!」

「探花郭崇韬,河东道代州雁门人!」

「二甲第一李—」

传唱声不断传来,有人如释重负,有人则紧张的期待自己的姓名。

哪怕知道自己已经考中,但三甲各有差距,能考到这里的,又有几个人甘心自己拿个三甲?

「关西丶关东丶淮南,竟然没有江南的——

「剑南和山南不也没有轮到吗?」

「河北道十七名进士,哈哈—

「河东不仅出了探花,竟然还有二十三名进士?」

「河南道二十二名进士,东畿也有十五名进士「好在某江南东丶西两道有六十七名进士,远超北方各道,哈哈哈哈哈!」

「某剑南士子还算争气,有二十名进士,下次科举定要占据三十席」

三百名进士额,若是只看属于哪道,那无疑是陇右道最多,足足有三十九名进士,比第二名的江南东道还多出六名。

虽然也有学子抱怨,但并未引出什麽骚乱,毕竟此次进士的那三百多人情况,早已被不少人打探清楚。

相较于前朝时,科举基本被世家豪强垄断的情况,此次参与殿试的三百名进士,其中有近百人都是平民子弟出身。

其馀二百人,则要麽就是官宦子弟,要麽就是世家豪强,亦或者将门丶勋贵出身。

尽管差距依旧很大,但平民子弟的科举之路,总算要比前朝时好多了。

有了这些平民进士作为榜样,那些落榜的平民学子也没有气,而是准备参与三年后的第二次科举。

在他们准备的同时,此次科举的情况也通过《国报》发往了各县,已经进入东畿之地的刘烈则正在翻看。

相比较皇榜,《国报》上的字体虽然小,但却用了整整一页来写下三百名进士的籍贯丶年龄和家庭背景。

天下大开官学才堪堪七年,按照大小学的十年学制,还有整整三年时间才会迎来平民学子爆发的时候。

「洛阳城的天要乱了」

放下手中报纸,刘烈目光看向马车外的田园景象,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

他现在需要好好想想,应该如何与自家阿耶说说自己这几年的经历。

想到此处,他缓缓闭上眼晴,而马车也在不断向着洛阳城靠拢。

马车左右的百馀名护卫令人忍不住侧目,但看清他们身上的甲胃后,百姓们便纷纷收回了视线。

如此过了两日,刘烈总算是回到了洛阳城内,目光不断打量这座与三年前没有任何变化的城池。

街上的人更多了,百姓的依旧具有朝气,而这除了源于今年东畿没有遭灾外,更大的原因还是朝廷每年三个月的募工期。

秋收过后,朝廷便会开始募工干一个月官家的活,然后到冬季再募两个月工。

三十钱的工钱,若是节省些不在城里居住,干三个月都足够去乡下生活七八个月了,

不过前提是不能遭灾。

若是遭灾,地方物价便会飙涨,别说手里握着两三贯,便是二三十贯都不顶用。

「洛阳与三年前相比,倒是没有什麽变化。」

刘烈忍不住开口,而马车内则是传来略微刺耳的声音:「殿下所言甚是,洛阳依旧太平繁茂。」

面对这道声音,刘烈目光看去,只见年纪看上去有些老迈的宦官坐在其中,而他则是宫里派来迎接自己的人。

若是放在以前,刘烈必然不会理会这些在他眼中的残缺之人。

只是去了趟西南后,他也知道天下并非所有地方都能像陇右那般太平安定,如眼前之人,说不定也是不得已进入宫中的。

「自己如今刚刚返回洛阳,曾经的旧人早就忘了个乾净,倒是需要个人帮衬。」

想到此处,刘烈看向这宦官:「汝可愿做东宫典内(管事太监)?」

「奴婢求之不得,叩谢殿下隆恩——」

宦官没有没有半点犹豫便躬身即首,但姿态得体,与宫中那些或是木讷丶或是过于精明献媚的太监大有不同。

仿佛他不是太监,而是一个得体的大臣。

「汝唤何名?」刘烈对他愈发来了兴趣,而这宦官也继续得体起身作揖道:「奴婢贱名张承业,是前内常侍张泰养子.——」

见他禀报家门,刘烈忍不住笑了笑,感慨道:「吾刘氏,还真是与张氏脱不开关系啊1

「呵呵—」他摇了摇头,接着对张承业吩咐道:「稍后汝先往东宫去,调些信得过的人,吾要往贞观殿去。」

「奴婢受教。」张承业恭敬应下,而刘烈则是将目光投向了车窗外。

此次返回,他与此前大有不同,他懂得了权柄的好处,也知道了没有权柄是什麽滋味思绪间,马车缓缓驶向宫中,而张承业不愧是自小入宫的老人。

他提前安排好了绍车,所以刘烈下车后,便已经有车摆在了他面前。

大汉开国之初,刘继隆便下令将宫内所有门槛填平,以此方便车舆行走。

朝中勋臣,但凡上了年纪的,如陈靖崇丶崔恕丶高进达丶李商隐丶王式等人都有刘继隆准许的小舆可供乘坐。

小舆说白了就是窄小些的马车,是刘继隆令人制作并加入皇帝恩准臣子在宫中乘车舆的一种。

至于曾经的步攀,那早就被刘继隆下令废除了,且规定官员只准乘车马,不可乘步舆哪怕是身为太子的刘烈,此刻也只能乘坐绍车前往宫中,而张承业则是安排了个宦官伺候刘烈上下车,自己则赶往了东宫。

「那是绍车?」

「太子回来了?」

「定然是太子回来了——」

绍车的出现,顿时吸引到了许多官员和巡逻将士们的目光。

刘烈不为所动,脑中只想着等会如何表现。

一刻钟后,随着绍车停在了贞观殿门外,刘烈下来的同时,便有宦官朝里唱声。

「臣谨奏陛下,太子求见——」

「进!」

刘继隆的声音依旧很有份量,明明他的声音不算大,却宛若鼓槌撞击在耳畔那般。

这般想着,刘烈走入了贞观殿内,而此时殿内已经有了赐座,但椅子并非是为刘烈准备的,而是为凯旋而归的曹茂所准备的。

刘继隆坐在金台上,目光灼灼的直插刘烈胸膛,让他感到高兴的同时,又有几分沉重的压力。

「儿臣烈,参见阿耶—.」」

「上来吧。」

刘继隆颌首示意,同时目光重新投向曹茂:「朕倒是没有想到前线战事结束的如此之快,倒是没能给你发挥的机会。」

曹茂闻言有些尴尬,毕竟他这次是带着两畿数万精锐北征,开拔前还说了要率军好好表现。

结果他除了在燕山山脉杀丶俘了些奚部胡人外,其它功劳都未沾得半点。

这倒不怪他,毕竟安破胡和斛斯光丶张延晖才是此役的主力,而两畿劲卒和曹茂只是在他们遭遇困难时再顶上的预备队。

只是没想到,安破胡和斛斯光直接击破驱逐了契丹,曹茂与张延晖则白白准备了大半年。

「下次北征以汝为帅。」

刘继隆安抚着曹茂,曹茂则是点点头,起身对刘继隆作揖:「臣无事可奏,谨退」

文「下去好好休息,陪陪亲人吧。」

刘继隆抬手隔空挥了挥,示意他快些回去,而曹茂则是看向了刘烈,视线碰撞同时,

投去肯定的目光,随后便离开了贞观殿。

在他走后,刘继隆缓缓起身,面朝这个二十有四的好大儿,刘继隆仔细观摩起了他。

浓眉长目高准等特质与自己一模一样,身高比自己都略高寸许,高大英武,便是做探花郎都足够了。

「像朕,只是差了些。」

刘继隆爽朗笑着,刘烈则一阵汗颜。

二人眼下若是外出假扮富户,旁人必然以为刘继隆是兄,刘烈是弟。

「阿耶似乎不会老。」

刘烈见自家阿耶与自己开玩笑,顿时也胆子大了些,主动说起了刘继隆的样貌。

只是面对他这番话,刘继隆摸了摸短须:「还是有些老了。」

感叹过后,他目光看向刘烈,饶有兴致道:「可还愿意放弃权柄?」

「额—」刘烈不知道该怎麽说,他担心自家阿耶多想,可又觉得不会,因此他就在这种纠结中支支吾吾,最后还是刘继隆抓住了他的肩膀,稍稍用力便让他忍不住惨叫了起来。

「额啊—」

刘烈只觉得自己肩膀都快被自家阿耶捏碎了,而刘继隆则是爽朗笑道:「精神些了没有?」

「精神了。」刘烈左手揉肩,表情是又气又恨又害怕。

「精神了便说吧!」

他坐在了自己的椅子上,示意刘烈也坐下,但椅子太短,不足以容纳他们两个个头高大之人并排坐下。

刘继隆见状,直接把刘烈抱到了腿上,笑着说道;「汝小时候,阿耶就是这麽抱着你的。」

明明动作令人窘迫,可刘烈不知道怎麽,原本紧绷的人都松懈了下来,主动说道:

「阿耶此次安排,某已然知晓,幸得阿耶安排,才让某知晓了民间疾苦。」

此前不论是在疏勒耕种,亦或者在庭州当兵,刘烈都觉得日子没有那麽苦。

因为不管是做屯兵还是战兵,他与身边人的口粮都吃的都差不多,所以他并没有觉得有什麽不同。

只有这次前往普宁县后,他方才知晓各地情况不同,也才知道黔中丶岭西丶湘西等处如此艰苦。

想到自己所见所闻,他便与刘继隆说道:

「某在贵州时,朝廷虽然已经将土地均分给当地的百姓,可受限于地势,许多百姓手里的耕地只有三四亩,连自己的口粮都挣不到,百姓穿着破烂衣物,食不果腹。」

「某虽然发了开荒粮给他们,但他们好不容易开垦出荒地,结果一场大水冲来,不止是荒地消失,良由也被吞没成为荒由。」

「当地百姓为了躲避水患,便只能将田往山上种。」

「可是山上山冷,作物产出极少,一亩地产出五六斗都是常有的事情,如何够百姓自己吃?」

「朝廷虽然让某等官员修建河渠,但那些河渠应对小灾尚可,若是遭遇数日降雨,那便有山崩土没的危险。」

「若是山崩土没,无数耕田尽数不存,不知哀绝者又有多少。」

「哪怕朝廷发了工钱,可普宁地处偏僻,百姓即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只能等待朝廷调来油盐酱醋等物,更不用说其他了。

「若非亲眼去普宁乡野之地见识过那些百姓的困苦,某着实想不到,在江南丶河北乃至苦寒的安西北庭都能饱食的时候,却还有如此困苦的地方。」

刘烈感慨万千,可刘继隆却并未因为他这番话而感动,只因为他知道,如今天下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朝廷虽然对诸道诸县的政策都是一样的,可各地资源不同,注定了各地贫富不同。

陆上丝绸之路时,关中就是有优势。

等到未来海上丝绸之路时,优势则立马转变到沿海,而内地将会逐渐疲弱,

一石粮食在关东的平原起运,每百里最多损耗半斗甚至更少,但在西南的山区。

哪怕看上去很近的地方,却需要咬着牙走上十几里乃至几十里路才能抵达,损耗就高的令人无法承受。

这些都是先天的劣势,没有那麽容易改变。

朝廷能做的只有不断投入,同时调节天下各道人口,如此才能保障太平能延续的更久。

想到此处,刘继隆目光看向刘烈,主动对他开口道:

「两畿之地,如今近五百万口,关中荒地被开垦十之七八,东畿也被开垦十之六七。

「若是置之不理,日后必然会重复前朝人相食的旧事。」

「此次汝回来,某欲令汝率今岁科举的平民进士将都察院上下换血,招募毕业的大学学子为御史,将两畿之地狠狠地查一查。」

刘继隆的话令刘烈下意识停滞呼吸,毕竟他是知道自己阿耶这些年到底迁徙了多少人别的不提,豆卢琢案便有数十万人,其中三成都死在了路上。

这还是大汉的将移民沿途补给都补全的情况下,若是换做其他朝代,恐怕死的人还得翻个倍。

刘烈愣神之馀,刘继隆便知道了他的想法,主动开口道:

「汝在地方当差,难不成没有见过官吏为难百姓,强取豪夺的事情?」

「若是见过,便该知道这群人死有馀辜,而朝廷让他们迁徙活着,已经是网开一面了。」

「若是没见过,那正好趁此次机会见见,让成国公陪你走一趟。」

成国公即赵英,尽管赵英与自己十分相熟,且自己又是太子,但刘烈还是对这位神出鬼没的「长辈」有些害怕。

「儿臣愿往,倒是可以趁此机会看看两畿的龈事能有多龈!」

刘烈做出镇定的姿态,刘继隆见他如此,倒也没有揭穿他,只是将目光投向西门君遂西门君遂见状,随即将刘继隆早就写好的手敕呈给了刘烈。

「太子,此为陛下手敕,只要太子吩咐,便可令内阁往三省六部补个章程,直接操办。」

西门君遂的话,刘烈十分清楚,所谓补章程也不过就是先斩后奏,杀对方个措手不及罢了。

只是以他浅薄的道行都能知道,那群硕鼠恐怕早就感受到了危险,如今都老老实实丶

本本分分的试图熬过「寒冬」。

如果自己能将他们找出来那倒是还好,可若是找不出来,那自己身为太子的威信就要大大降低了。

他目光看向自家阿耶,却见自家阿耶已经走下了金台,头也不回的向外走去。

「距诸道大学毕业尚有数月,这些时日,汝还是先熟悉熟悉朝政吧。」

西门君遂连忙跟了上去,刘烈也并未像曾经那般叫苦不迭,反而恭敬朝他背影作揖:「儿臣领旨—」

待他起身,自家阿耶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而他也小心翼翼的坐在了金台的椅子上。

曾经在他眼中普普通通的椅子,如今却宛若琉璃般,仿佛担心稍微用力,便会使得它完全破碎。

只是这种小心翼翼随着他坐稳而消失不见,他目光跨过贞观殿,冲出了殿外。

这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他很喜欢,若是可以,他希望一辈子都不起身,永远坐在这金台之上。

但他清楚,想要实现这个愿望,他就必须做出些成绩给自家阿耶,给百官看看!

「既是如此那该从何处开始呢?」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