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野草不尽(1 / 2)
第539章 野草不尽
「败了?」
「败了—」
洪武十年夏四月,当汉军北征大捷的消息传遍北方时,与松漠战场相隔近千里外的漠南东北部的某处河谷内,李克用不敢置信的看着眼前笃定的李思恭,脸色骤然变得难看起来。
「以汉地传捷的说辞,敌战死,契丹与奚部近二十万部众被杀被俘,遥攀钦德和时瑟啜带着馀部逃往了彻彻儿山。」
李思恭将自己耗费大力气才得到的情报说了出来,脸色格外凝重。
汉军能如此轻易快速的击垮契丹与奚部,这无疑使得局面变得更为凶险了。
要知道此前他们联手去进攻契丹的突举部,结果死伤两千馀才将部众不过万馀人的突举部击垮,从而瓜分了上万部众和数万牛羊。
如今汉军从动兵到结束,前后所用时间不过一个多月,竟然就重创了契丹与奚部,将他们都赶到了彻彻儿山以北。
想到这里,李克用只觉得自己不仅返回中原无望,就连这漠南之地的许多河谷都变得危险了几分,只能将目光重新看向李思恭:
「某有部众七万,胜兵二万,汝此前瓜分阴山鞑和黑车子鞑靶部众后,又得了突举部的半数部众,起码有五万部众,胜兵万人。」
「如今刘继隆收拾了契丹与奚部,不日恐怕就要对漠南动兵了。」
「直接撤走自然不可,但若是汝在漠北没有立锥之地,日后想要撤走也困难。」
「某已经派人打听清楚了,夏斯如今分裂为西鄙的李铮丶东鄙的阿尔普和王庭的李果三派。」
「李果和李铮各自自称为阿热,阿尔普则是割据东部草场自立。」
「阿尔普有三万帐,最少十五万部众,还有契丹的杂部依附,但顶多万馀部众。」
「合某二人之力,击败阿尔普并不难,只要击败阿尔普,某与汝共治俱伦泊!」
李克用这话,显然是要将整合两部兵马为一部,将联盟彻底化。
李思恭闻言想了想,他这些年由于在漠南生活,身体越来越差,而自家弟弟和子孙并不是李克用的对手。
与其日后被李克用吞并,倒不如如今合成一部,李克用总不至于赶尽杀绝。
想到此处,李思恭点点头道:「汝为唐主,然某不行参拜。」
「可!」李克用不在乎这些繁文节,他现在只关心能否壮大两部实力,夺取点夏斯手中的漠北东境草场。
「今年好好操训兵马,明年某二人提兵夺取阿尔普草场,弓卢水草场由汝先选!」
「好!」
随着二人达成协议,李思恭也率领部落加入了李克用的「唐国」。
只是不管他们如何自称,在大汉与诸部眼中,他们只能是党项和沙陀。
相比较契丹和奚部,此时的李克用与李思恭在大汉君臣眼里,确实算不上什麽大敌。
此时的大汉已经从松漠大捷中走出,而松漠大捷过后,摆在刘继隆面前的除了收拾西南的南蛮,最主要的还是关中人口稠密的问题。
「是岁天下有户八百八十七万二千一百五十户,四千四百二十九万一千七百口。」
「天下耕地二百九十五万一千四百七十顷二分,依律可征田税五千九百馀二万四千五十七石。」
「今京畿道生齿三百万有馀,而关中可垦之土,几尽刍。」
「若不通变疏导,恐复见往岁关中饥谨之弊——伏乞圣虑,早为之所。
2
五月,在夏收即将开始的情况下,李商隐来到了贞观殿为刘继隆上起了眼药。
关中人口稠密的事情,几年前就有官员提过,只是不曾想才过去几年时间,竟然会增长到三百万之多。
想到此处,刘继隆目光看向汇报此事的李商隐,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
「今岁从吏归来之学子两千馀人,太子不日便抵达洛阳,朕欲让太子率这两千馀学子京察两畿,不法者及其本宗发配山南东道。」
还是熟悉的老办法丶老手段,但手段办法不怕老,管用就行。
两畿之地在任官员四千有馀,吏员更是多达三万之数,刘继隆就不信他们有这麽干净「臣遵旨—」
李商隐躬身应下,随后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见他如此,刘继隆目光看去:「还有何事?」
「陛下—」李商隐深吸了口气,躬身作揖道:「犬马齿衰,精力耗惫,伏念陛下殊恩,未忍邃请。」
「然桑榆景迫,蒲柳先零,恐职守,上负圣明,唯乞骸骨,归老林泉,庶全始终。」
他的话令刘继隆愣了愣,随后在他身上打量起来。
出生于元和八年的李商隐,如今已有七十岁高龄。
在他没有开口前,刘继隆都觉得他还是那个四十多岁,看上去有些瘦弱的义山先生。
在他开口请求后,刘继隆这才发现他早已皮肤松弛,发须稀疏,身子佝偻得不成样子了。
他张了张嘴,想要挽留李商隐,却见李商隐这般样子,最终还是点下了头:
「汝离去后,政事堂当以崔恕为主,萧沟为辅。」
「郑虽心念前朝,然其心更重百姓,可以其同平章事,进政事堂。」
「陛下圣明。」李商隐如释重负,朝看刘继隆作揖后便转身向外走。
在他即将迈步走出贞观殿门的时候,他回头看了眼刘继隆,只见刘继隆始终看着他,
不由笑着朝刘继隆点了头,转身迈步离去。
见他身影消失,刘继隆忍不住开口道:「义山先生老了,朕也老了以他三十多岁的外貌说出这话,多多少少有些违和,但他确实能感觉到自己的精力在不断下降。
「陛下如日中天,看上去不过而立之年,哪有老的道理。」
西门君遂上前献媚,刘继隆没有在意他的这番话,只是低头处理起了奏表。
见他不回应,西门君遂也汕汕后退,时不时上前添水研墨。
只是在他处理的同时,萧沟与陈靖崇二人先后走入殿内,对着他躬身再拜,三唱万岁。
「赐座。」
「臣谨谢陛下隆恩。」
刘继隆开口示意,手中朱笔也放了下来,目光看向二人。
萧沟见状侧过身子,示意陈靖崇率先开口,陈靖崇见状也没有客气,主动作揖道:
「陛下,科举的文举与武举均已结束,此为陛下丶内阁及三省六部所选进士名录,伏请陛下圣阅。」
经过李商隐的事情,刘继隆此时不由分心打量陈靖崇,而六十六岁的陈靖崇也略显几分老迈,这让刘继隆更加清楚的感受到了时间的厉害。
「多麽大的英雄也会老——」
刘继隆眼神闪烁时,西门君遂已经将名录接过,转呈到了刘继隆面前。
科举本该在二三月开办,但由于北边的战事,加上洛阳三月春雨不断,因此便推移到了四月下旬。
由于刘继隆将殿试丶会试丶乡试和糊名制等宋明时期才完善的制度照搬,因此他这个皇帝自然是看过这些学子试卷的。
不过由于刘继隆坚持殿试糊名,所以他也不知道试卷内容是何人所做。
如今名册送到手中,他心底也不由闪过了些许期待。
想到此处,他率先打开了文举的进士名录,萧沟也顺势说道:
「此次为本朝首次开科,天下参与文举的士子计十四万六千馀,通过乡试者五千七百馀人,再过会试者三百人。」
「参与武举者十七万九千馀,通过乡试者六千六百五十七人,再过会试者三百人。」
萧沟的话,刘继隆并未认真倾听,只因为他在文丶武举的进士名录上,看到了许多他看看有些熟悉又陌生的人名。
文举的郭崇韬丶张丶李巨川丶李袭吉丶卢质丶严可求丶高郁丶李振丶赵光逢丶任圆—
武举的徐温丶杨师厚丶氏叔琮丶高季昌丶张全义丶王处直丶刘鄂丶符存审丶王彦章..—·
这些人名有的他十分熟悉,有的则是熟悉又陌生。
大汉科举被分为一二三甲,分别代表前三丶优等丶次等,并根据获得排名授予状元丶
榜眼丶探花,以及进士丶同进士出身。
在眼下的名录中,状元是刘继隆不太熟悉的严可求,其次榜眼是高郁,探花则是郭崇韬,馀下刘继隆熟悉的人名,基本都在二甲进士中。
大汉较为注重基层,因此这些进士基本不会像明代那般直接进入翰林院,而是会派他们在三省六部九寺当差,然后再外放为主官。
这其中,一甲出身的三人会被授予正七品下的官职,二甲出身的会授予正八品下官职,三甲出身则是正九品下。
在南衙当差一年后,他们都会在下放前被拔擢一级,分别派往人口较多的上县丶中县担任县令丶县丞等主要的基层官职。
只是才起步,便领先了那些走大学科考丶吏员考功等路径的官员。
若是在任期间考功均评优,他们的拔擢速度也比其他官员要更快。
这自然有些不公平,但科举的难度远远要比大学科考的路子大,因此有些特殊照顾也正常。
想到这里,刘继隆目光看向武举的名册,其中武状元徐温丶武榜眼杨师厚丶武探花符存审。
徐温能夺得状元,这倒是令刘继隆感到异,但他仔细回想徐温的考卷便知道了为什麽他能当武状元了。
若是说策论中的战略战术,他远不如杨师厚和符存审,但胜在他的策论足够全面。
战争不仅仅只是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的本质就是利益分配。
徐温的战略战术不如武举中许多人,但他对于战争背后的政治丶外交手段写的十分优秀。
单纯策论来讲,徐温的考卷无疑是众多武进士中最好看的,所以他被选为「模范」,
得到了这个大旱首届武举中武状元的身份。
糊名制的问题就这样摆在了刘继隆面前,若是没有糊名,他肯定不太可能选徐温作为武状元,毕竟历史上徐家做的事情太恶心。
只是如今既然将他选出来了,刘继隆自然也不会选择反悔。
更何况徐温从少年时便在大汉治下成长,环境改变人的情况下,兴许他也没有那麽糟糕。
想到此处,刘继隆便没有破坏名录,平静颌首道:「武举誉写存档,张贴名录吧。」
「臣领旨——」
萧沟与陈靖崇躬身作揖,而刘继隆则是开口道:「今北疆稍靖,当予后进展布之机。」
「朕欲召安破胡丶罗隐丶斛斯光丶郑处丶张昶等入朝,五军都督府议定迁擢名录,付内阁详阅,朕即速断。」
他的这些老兄弟,最年轻的也有五十岁了,是该入朝的时候了。
若是老人始终占着位置,下面的将领又如何得到锻炼?
「陛下」陈靖崇闻言主动作揖道:「臣以为,淮南道兵马使刘知俊,都尉朱珍丶
李唐宾等人皆有才,可平调北疆。」
「可。」刘继隆微微颌首,他将刘知俊等人先后调往河南丶淮南两道,如今十年过去,这些人没有跟随最开始的那些乱兵作乱,已然值得他信任。
现在北边主要是治安战,调他们去北边慢慢考验倒是问题不大。
「剑南丶山南及黔中丶岭南等诸道将领暂勿调动,今岁入冬后便要用兵南蛮,此辈武进士可往西南,观摩旧将征讨南蛮。」
「臣谨遵旨——」
刘继隆吩咐着,陈靖崇则是恭敬应下,随后见刘继隆没有吩咐,且萧沟不准备走,他便先唱礼离去了。
在他走后,刘继隆目光看向萧沟,同时拿起了手中的文举名录。
「朕适阅名录,关东进士几近四成,盖与关西所选之数量相近,而江南仅得四十二人。」
「岭南丶剑南丶山南东西四道,更止三十六人,然剑南及山南西二道开官学十馀载,
毕业学子不知凡几。」
刘继隆顿了顿,语气压低:「萧相,此皆朕亲点之进士?」
「回陛下」
萧沟闻言在心底叹了口气,恭敬作揖道:「此便是臣未谨退之因。
萧沟从拿到名册开始就发现不对劲了,但他还是拿给了刘继隆看,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藏着掖着,毕竟刘继隆可不是李忱丶李灌那种君王。
「陛下所点之卷,有四十三张考卷经详阅丶覆定等使裁定,以其文理不佳而裁汰。」
萧沟如实回答,但他的回答却令刘继隆眼神闪烁。
进士名额总共就三百,四十三张被更替,那就是近一成半的名额被更换,
「汝与崔相丶郑尚书重新阅卷,看看到底是纹理不佳,还是另有他因。」
刘继隆平平淡淡的开口,仿佛没有发生任何事,但熟悉他的萧沟和西门君遂都知道洛阳要变天了。
「臣谨遵旨意——」
萧沟恭敬从西门君遂手中接过文举进士名录,小心翼翼的退出了贞观殿。
在他走后,刘继隆将目光投向了桌上的武举进士名录,因为这份进士名录也有问题但刘继隆并未揭穿。
武举由五军都督府的宿将们主考,又经过刘继隆亲自查阅批红,哪怕如今的勋臣们有些嚣张跋扈,但他们都知道皇帝御笔所点代表什麽,根本没有人敢于改动。
不过殿试没有改动,并非代表全程没有任何改动,至少在刘继隆看不到的乡试和会试里,勋臣们并未收敛手脚。
「太子到何处了—
刘继隆开口询问,本就紧绷的西门君遂闻言连忙行礼道:「已经抵达襄阳,最迟六月初便能返回洛阳。」
得知刘烈踪迹,刘继隆颌首回应,随后便继续低头处理起了诸道有司的奏表。
尽管有了随时提供建议的内阁,但他身为皇帝也不能什麽都不管不顾,奏表还是得看,看完才能挑选建议来执行。
「咚.咚—咚—」
在他处理奏表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过去,洛阳城内暮鼓声作响,而崔恕丶萧沟丶郑三人则是顶着平均五十五岁的年纪来熬夜阅卷。
三百份考卷,每份在三千字以内,考生基本都控制在两千八百字左右,还是文言书语,阅读起来可谓痛苦。
这八十四万字的文言书语,若是更换为俗语(口语),那内容起码能翻译成上千万字的俗语,其中引经据典的词句更是需要他们不断翻找古籍才能知道。
三人不敢唤来科举的详阅使和覆定使,只能硬着头皮批阅,同时还要抽空处理加急的奏表和圣旨。
这麽做,一天两天能瞒得住,但随着时间推移,加上文举名录始终没有定下,不少人也都知道了三相在做什麽。
许多人坐不住,准备赶来政事堂,但都被政事堂外的北衙六军将士给劝退了。
时间很快过去二十馀天,刘继隆再见到崔怒丶萧沟丶郑三人时,三人不仅精神颓靡,就连身体都消瘦了几分。
「陛下,此为臣等三人详阅覆定后的文举进士名册。」
崔恕试图挤出笑容,但他根本笑不出来,而刘继隆则是点头道:「辛苦三位相公了,
赐座。」
在刘继隆示意下,西门君遂令人搬来椅子,而刘继隆则是翻阅起了新的名录。
果不其然,尽管此事耗费了崔恕等人心力,但这新的名录相较于前些日子的那本来说,总算能看得过去了。
「关西一百人,关东七十五人,江南六十七人,西南五十八人,倒是不错。」
状元严可求是关西人,榜眼的高郁是淮南人,探花的郭崇韬则是河东人。
尽管没有江南士子,但这番做法倒也不至于让江南的士子生气,毕竟江南比关西和关东更晚纳入朝廷治下,只要江南的进士名额别太少就行了。
「存档发下吧。」
「臣谨遵旨意——」
见刘继隆终于点头,崔恕等人终于松了口气,只当是这件事揭过了。
随着名录重新到手,三人便恭敬着退出了贞观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