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5章 政通人和(2 / 2)

加入书签

一时间,高昌内外无比热闹,五千辆粮车带来的粮食虽然已经空了近半,但还是运抵了不少粮食。

「好好好,这有多少粮食?」

高昌城外,看着不断进城的马车,张淮深忍不住询问身旁风尘仆仆赶来的张延晖。

张延晖擦了擦自己满是汗渍的脸,主动说道:「阿耶的奏表送抵洛阳后,陛下便让人在陇右采买粮食,转般到凉州后,再以挽马牛车五万辆转般前往甘州。」

「某又与酒使君接连将粮食转般宿州丶瓜州,最后连同敦煌的粮食一同运来,最后带来了这五千车约三万石粮食。」

他的话令张淮深生出几分不好意思,忍不住说道:「如此说来,其馀二十几万石粮食都在路上损耗了?」

「损耗了二十六万四千馀石,另有六千石在伊州卸下。」张延晖说着从怀里取出一份手书,递给张淮深道:

「阿耶,这是陛下给您的手书,希望您能前往洛阳述职,其次便是看看叔耶。」

「叔耶的身体不是很好,故此陛下才希望您前往洛阳,并让某前来西域。」

原本还激动的张淮深在听到张议潮身体不行,且刘继隆还让他前往洛阳后,顿时便冷静了下来他知道西域的局势还不安稳,也知道刘继隆派张延晖前来,主要就是为了接替自己安抚西域的局势。

可他还是不放心把西域交给张延晖,担心自己走后发生不好的事情。

「阿耶放心,某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吴下阿蒙了。」

张延晖骄傲说着,同时将他这几年的经历都告诉了张淮深。

尽管父子二人常有书信往来,但在信中了解的始终只是其中一部分。

经过半个多时辰的交谈,张淮深总算是将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他忍不住伸出手拍了拍张延晖的肩头,骄傲道:「没有丢敦煌张氏的脸!」

「呵呵!」听到在家阿耶这麽说,张延晖也不免露出笑容。

他知道自家阿耶不善夸奖,这般评价已经算得上是极好的评价了。

想到这里,他继续补充道:「这三千多民夫都是某从逆民中挑选的青壮,若是阿耶觉得可以,

倒是可以直接令他们休息几日后将粮食运往庭州。」

「好!」听到张延晖如此安排,张淮深点了点头,同时与他说道:

「这半年多来,朝廷先后迁徙两万多逆民进入西域,其中大部分都被某安置到了龟兹和疏勒。

「某倒是没有想到,他竟然将那小子也派到了西域,某看了看,与大娘子倒也适配。」

张淮深所说之人,显然是已经抵达疏勒并准备下乡的刘烈,而张延晖听后则是点头道:

「某到临州时还准备去看看他,不曾想他主动要来西域下乡。」

「阿耶走后,某好好盯好他,待他下乡结束后,倒是可以直接让他去庭州从军。」

「主动来的?」张淮深脸上表情微微动容,显然是没想到刘烈还有这份心性。

只是他稍稍想了想,随后颌首道:「毕竟是他的子嗣,能有如此心性也实属应该。」

评价过后,张淮深便示意张延晖跟上,带着他往安西都护府衙门赶去。

半个时辰后,父子二人便出现在了此处,且堂内也出现了李明振丶曹议金丶张淮溶等人十馀名担任安西都护府要职的官员。

在这群官员中,张延晖格外注意了几名都尉,而这几人便是刘继隆下旨拔擢起来的将领,基本都是山丹旧卒出身。

在张淮深的放纵和刘继隆的安排下,安西丶北庭丶河西等三道兵马基本都由山丹旧卒出身的将领掌握。

掌握军队后,刘继隆便派出了十馀名营田使作为官员,率先进入西域来经营屯田之事。

此外,屯田折冲府的设立,也加强了朝廷对西域的控制。

因此当张延晖坐下,并将他要前往洛阳述职,张延晖以副都护身份暂领大都护事宜后,李明振及曹议金等人都没有提出反对。

时局已经明朗的不能再明朗,大汉取代大唐,而他们若是还想要再进一步,便只能前往洛阳。

张淮深去洛阳,便是他们这群人先后前往洛阳的开始。

在将位置交替的事情说完后,张延晖便主动对众人开口道:

「今日高昌城外的粮食,想来诸位已经看清楚了,而朝廷这些年对河西丶安西丶北庭的帮助,

诸位更是比某更要清楚。」

「某出发前,至尊便向某说过,关内道丶京畿道尚有十二万逆民,这些逆民都要发配到安西丶

北庭来,以屯田折冲府为汉家开疆拓土。」

「如今西域虽有数十万口,但多在天山以南,而天山以北不过三万馀口。」

「若是能将此十二万口安置天山以北,莫说收复黄草泊以东,便是将弓月城丶碎叶城收复也不再困难。」

「这些人还只是开始,日后关内道丶京畿道丶陇右道的囚犯也将发配西域,且安西丶北庭的官员俸禄和兵卒军饷也由朝廷承担。」

「十二万多逆民,往后五年陆续迁入北庭,在北庭西部设轮台丶清海丶叶河丶西林四县归庭州节制,州治轮台。」

「龟兹丶焉耆丶乌垒设安州,州治龟兹。」

「疏勒丶姑墨丶温肃丶蔚头设南州,州治疏勒。」

「天山以南设安西道,天山以北设北庭道,两道暂不设三司,仍旧以大都护府节制。」

张延晖带来的消息,足够令整个西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二万即将迁徙进入的汉口,加上原本的近二十万汉口。

这些人口足够让西域在二三十年后,彻底变为汉家土地,沿天山开垦的土地也将会成为日后军队向西拓展之捷径。

「日后逆民迁徙,皆有朝廷派官吏军队护送抵达,就地安置并开始屯垦,不可阻碍。」

张延晖目光扫视众人,眼见众人纷纷颌首认可,这才重新坐回了椅子上。

在他坐下后,曹议金主动开口道:「安西丶北庭丶河西等处有兵马三万,此前军饷为十二贯,

不知朝廷.」

「朝廷已经定下。」张延晖打断道:「步卒十五贯,马步兵十八贯十八贯,骑兵二十贯。」

「明日某便派人将此事告示诸镇,且官员俸禄亦有提升,然职田丶永业田需收回。」

职田和永业田要收回的消息让曹议金和李明振暗自皱眉,但他们并未提出异议,而是准备看看官员的俸禄情况。

只要损失不太大,他们都可以接受朝廷的新政。

如此想着,曹议金便继续作揖道;「如此,下官便没有异议了。」

张延晖闻言看向众人,见众人没有表露不满,这才起身遣散众人与张淮深往内院走去。

「看来他们也知道,如今的朝廷今非昔比了。」

张淮深感叹着曹议金等人的表现,张延晖闻言则是轻笑道:「阿耶若是去了洛阳,别忘记去看看东畿兵马如何操训。」

「如果这群人不服管教,河西与西域的城池可挡不住朝廷的火炮。」

「火炮?」张淮深不免浮现好奇之色,张延晖却并未解释,只是带着几分打趣道:「等您抵达洛阳,便知道这是何物了。」

「汝这斯.」

见张延晖如今都敢和自己打趣了,张淮深又气又满意,只能重重在他后背拍了一掌,紧接着催促道:

「汝阿娘日日挂念,如今来了,便加快些脚步,早些见到她。」

「是—.—

张延晖痛的牙咧嘴,只能不断活动肩膀来舒缓疼痛,狼狐的跟着张淮深往内院走去。

两父子的身影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了长廊的尽头。

不多时,内院传来了阖家团圆的笑声,那笑声传得悠扬,但相比较此地的太平,中原的情况就复杂许多了。

「铛..·—.铛「万岁丶万岁丶万岁!」

当洛阳的晨钟作响,贞观殿内已经聚集了三十馀名臣子。

他们按照鸿胪寺卿的唱礼声进班入座,随后在刘继隆出现时纷纷起身,三唱万岁。

「平身—.」

刘继隆缓缓坐下,群臣则是在他示意下,唱礼间缓缓坐下。

「陛下,臣同平章事刘瞻有事启奏。」

「准!」

群臣方才坐下,刘瞻便开口有事奏表,在获得准许后开口道:

「本月乙丑,雄州地大震,迄今未已。州城庐舍尽,地泉涌,伤亡者四百馀众。」

「又濮州地动,幸无伤殁;伏乞圣朝免雄州今岁秋赋,并敕州县开仓赈济,收痿亡殁。」

得知雄州地震,刘继隆微微皱眉,只道是这「中世纪寒冷期」的灾害也太多了。

从咸通三年到现在,这灾害好像就不会停下一样,每年都有各种不同的灾情。

今年旱灾的范围好不容易缩小到河南道,结果河北又地震了。

想到后续还有各种各样的灾害,刘继隆便主动开口道:

「今灾荒民饥必候奏请,道途往返远者,动辑十数日,则民之饥死者多矣。」

「自即日谕天下有司,自今有司诸道州县,凡遇岁饥,则先发仓以贷民,然后奏闻,着为令。」

在天灾人祸下,地方诸道诸州都需要先奏表朝廷,得到准许才能赈灾,来往路上便要耗费十几天乃至更多时间。

现在有刘继隆表态,诸道诸州便可以先开仓赈灾,事后再补奏表了。

不过这麽做容易形成空子,若是有官吏钻空子,必然损害朝廷利益,故此刘继隆在表态后看向都察院的韩正可。

「都察既增员冗,宜严饰地方。诸道州县倘罹灾渗,按察使丶巡察使须躬诣勘验,毋得稽违。」

「臣谨记圣训———

韩正可连忙起身回礼,而后才在刘继隆颌首示意中坐回椅子上。

在他坐下后,李商隐也开口说道:「自天下太平开始,东畿与京畿便设为两京,天下百姓皆以两京富庶为最,故此行商涌入不断。」

「今东畿有民八十四万,京畿有民近三百万。」

「现在大旱虽然退去,但日后大旱如果继续到来,东畿倒是可以平安度过,可京畿道如此多人口,恐怕引发饥荒。」

「臣以为,山南东道经战乱而人口稀少,不如从京畿迁徙此前逆民五服者前往山南东道安置,

既可以将山南东道数百万亩抛荒土地复垦,也能减少京畿道压力。」

李商隐方才开口,户部的封邦彦便主动站了起来:

陛下自旧历三年以来,徙民之役频仍,户部所费钱粮,计六百万之巨。」

「今若复徙京畿之民于山南东道,恐又糜费数百万。

「臣窃惟,国用方匮,黎元未安,轻举大众,非长久策,伏愿陛下明鉴。」

近三年来,刘继隆确实搞了不少大迁徙,所耗费的钱粮也是笔天文数字。

光是迁徙江南降卒及其亲眷四十万的政策都还没有彻底结束,后续又弄出要将四十多万逆民迁徙西北丶西南和东北的事情。

现在这两件事还没落幕,结果又要将涌入关中的百姓迁往山南东道,这确实有些大动干戈。

虽说刘继隆抄没世家之财,导致国库十分充盈,但再充盈的国库也经不起这麽消耗。

毕竟朝廷如今还在修浚吴淞江丶黄浦江,更别提疏通运河和清理黄河河道,重铸河堤的事情了。

虽然这些都是利民之举,但齐头并进的消耗也太大了。

「京畿百姓过多之事,朕已然明了。」

「李相所言甚是,然天下疲也是事实,可先将降卒亲眷及逆民迁徙之事处置完善,再将京畿百姓迁往山南东道也不迟。」

刘继隆将这件事记下了,李商隐与封邦彦见状纷纷作揖唱声:「陛下圣明。」

眼见事情安定下来,刘继隆不免对封邦彦询问道:「此前抄没逆民之古董字画已入内帑,然诸道留滞宅邸别墅,不知有司可曾处置妥善?」

世家豪强留下的那些府邸可都是价值数百上千的豪宅,若是能将其尽数变卖,所获钱帛肯定不是少数,刘继隆自然没有忘记如今时间过去近一年,也是时候该问问这件事了。

「臣回禀陛下,诸多宅邸丶别墅尽皆处置,获钱二百四十七万六千馀贯。」

「钱帛已运入京中封存,待有司所需即取。」

封邦彦如实交代,群臣听后各有心思,但如今各司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正在做,就是没有人手做,所以并未有人提出调拨钱帛。

见没有人开口,刘继隆便率先开口说道:「如今西域将士及官吏俸禄都由朝廷所发,但是西域距离两京过于遥远,所以日后陇右道的赋税就不要起运长安了。」

「陇右道的赋税聚集后,便发往西域解决将土和官员们的俸禄,陇右道的粮食也以转般法多运往西域。」

「日后京畿丶关陇右丶关内道的犯官和罪犯,也都发配西域的屯田折冲府屯田。」

「此事关乎天下根本,不可争议。」

对于刘继隆倾入资源的发展西域,许多臣子都有意见,毕竟如今的丝绸之路能带给大汉的贸易量也不过在二三百万贯左右。

但是大汉对西域的投入,每年起码有上百万贯,可以说完全吃力不讨好。

在群臣看来,只需要维持丝绸之路没有问题,将丝绸之路的贸易垄断后赚钱就行,没有必要把钱帛投入其中。

只是刘继隆既然说了不容争议,那群臣也只能闭上嘴巴了。

好在刘继隆没有继续讨论西域的事情,而是开始调转话题说起了新政推广的事情。

百官们见状,也纷纷开始汇报新政推广的事情。

刘继隆与群臣商讨了大半个时辰,将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都处理好后,这便宣布了散朝。

只是散朝过后,他特意留下了李商隐,对京畿道的事情交代道:

「此事汝需牢记,待到降卒亲眷与逆民之事结束,便要将京畿之民往陇右丶山南东道迁徙,同时将陇右犯事之民迁往西域。」

「臣领旨谨记」

面对刘继隆的吩咐,李商隐不紧不慢应下,随后才与刘继隆说道:

「河北奏表朝廷,今辽东虽为渤海所侵,然渤海并未治辽,辽民不过二十馀万口。」

「臣以为,渤海亦为我朝臣属,其国主大玄锡闻陛下继承唐统时,也曾派遣使者献宝恭贺。」

「大玄锡若知朝廷之意,想来也不敢与朝廷为敌。」

对于辽东,刘继隆是肯定要收复的,不仅要收复,还要迁徙百姓,将这地方重新实控。

如今辽东被渤海国所侵占,如果他们不愿意归还,刘继隆便只能动用武力,

若是他们愿意直接归还这块土地,刘继隆倒也不介意继续扶持这个渤海国,

相比较耶律阿保机丶完颜阿骨打,渤海国这群喜欢享受太平的汉化贵族更容易控制,也更容易维系太平。

不过想要追求太平,必须得向这群人展示朝廷的武力,才能更好的以战促和。

想到此处,他目光看向李商隐,脑中想到了自己下令组建的海军。

如今辽西走廊还没有出现,其它两条陆路又被契丹和奚人占据。

所以留给大汉的,似乎只有水路了。

「有司海军操训得当后,即令其先搁置南洋之行,着其北上巡视辽东,于登莱与辽东之间海上诸岛设仓库,以便日后大军出海收复辽东。」

「是—」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