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7章 进驻卢龙(万字大章)(1 / 2)

加入书签

第487章 进驻卢龙(万字大章)

「他这病来的不是时候……」

正月二十二日,手持急报的刘继隆站在花池前,眉头紧锁,脑中思绪万千。

「燕国公今年应八十有八,加之去岁便听闻染了风恙,病重只在朝夕之间,殿下也应该早就料到了。」

轻柔的声音自身后传来,刘继隆侧身看去,但见李梅灵已将头发挽起,虽依旧美丽,但却在几日间多出了几分韵味。

「吾虽料到,却没料到他倒在了关键时刻。」

刘继隆低头看向这份急报,随后却又舒缓道:「好在魏博退兵,中原三镇的兵马可以分调了。」

「您准备先对付朱全忠,然后再北上解决卢龙内乱的局面?」

李梅灵身若无骨的靠了上来,感受手臂传来的柔软,刘继隆思绪不免微乱,暗道定力不足。

话虽如此,他却没有推开李梅灵,而是摇头道:「外朝之事,汝莫要干涉。」

「只是吾在此却要与汝道歉,恐怕吾不日便要提兵北上了。」

刘继隆没有交代自己具体的想法,但他这话却也透露了不少东西。

李梅灵没有纠缠,只是又抱紧了刘继隆几分:「殿下且去,早些回来便是。」

「嗯。」刘继隆见状轻轻推开她抱着自己的手,接着头也不回的向外走去。

李梅灵站在原地瞧着他渐行渐远,直到身影消失不见。

「刚刚大婚,汉王便要出征,这可苦了殿下了。」

女官上前为李梅灵打抱不平,李梅灵却满眼欣赏的看向刘继隆消失方向,头也不回道:「如此方为大丈夫。」

她转身向堂内走去,女官急忙跟上。

与此同时,刘继隆则是回到了汉王府内,并召来了高进达丶李商隐等众臣,随即将张允伸死讯的消息告诉了众人。

众人闻言,纷纷倒吸了口凉气。

「卢龙与成德丶魏博不相同,张允伸身死,若是能扶持其子,继而将卢龙收复,这自然最好。」

「不过殿下,卢龙地处边塞,马军众多,且自张仲武到如今,卢龙镇素来强盛,我军若要干涉,恐怕兵力有所不足。」

「即便抽调兵马乾涉,可我军新获河东丶义武丶义昌等镇,尚有朱全忠未讨平,试图干涉卢龙,钱粮也是极大问题。」

刘瞻开口谏言,他虽然亲自领兵打仗不行,但却深得中原三镇百姓爱戴,并且在粮草调度上也十分出众。

他所说的,确实都是刘继隆所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对此高进达也主动说道:

「洛阳城内,眼下有关西运抵的四十二万石粮食,晋阳城则是转般了三十四万石,另官仓有粮二十万石。」

「晋阳虽有五十四万石粮食,可想要运往代北,沿途损耗在三成,而运往义武则损耗在四成。」

「洛阳粮食想要运往义昌,若是走运河倒是可以将路上损耗降低在三成左右,但需要兵马保障粮船经过魏博时平安无事。」

「换而言之,我军得深入魏博境内,与主动进攻无异……」

高进达话音落下,刘瞻又接上话题道:「两批粮食运抵前线,最多能运抵六十万石。」

眼下即将迈入二月,河北段的运河也自然化冻,成为汉军北上攻掠三镇的运输线。

「六十万石听起来不少,可我军想要插手卢龙,必然会引来成德和魏博乃至昭义的反抗。」

「想要对付四镇十馀万兵马,非十万兵马不得,而十万兵马所需民夫,恐不下二十万巨。」

刘瞻继续说着,堂内众人尽皆点头,都知道他说的不错。

以运河为中心对河朔三镇出兵,确实不需要太多的民夫,两名民夫就能够保障一名兵卒二百里内的作战的甲胄丶粮草运输问题了。

河北虽然因为安史之乱而人口损失较多,但这些年也恢复不少,几百万人还是有的,想要就地徵募二十万民夫并不困难。

只是十万大军和二十万民夫,外加上数万乃至十数万的骡马,这每月消耗起码二三十万石。

六十万石,也就两三个月的消耗罢了。

两三个月灭河朔三镇外加昭义,这不管是对唐廷旧臣,还是对关西群臣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事情。

刘继隆看着堂内群臣脸色渐渐变得难看,皮日休甚至开口道:

「不到半年时间,我军先后已经讨平河东丶代北丶义武丶义昌丶天平五镇,兖海也岌岌可危,算起来便是六镇了。」

「半年讨平六镇,本就十分匆忙,如今又要插手卢龙,这是否太过急率?」

向来支持刘继隆的陆龟蒙在这件事上,也显得有些踌躇:「不若趁卢龙内乱,先解决朱全忠和徐泗丶淮南丶昭义四镇,然后再集中兵马对付河朔三镇。」

韦庄也微微颔首:「先南后北,理应先把心向我军的淮南丶感化二军给收服,再以雷霆手段解决昭义。」

「高骈在南边虎视眈眈,若是我军集中兵马对付河朔三镇,恐怕会趁机进攻淮南。」

众人都不看好直接对河北四镇动手,刘继隆听着不是滋味,目光看向李商隐和高进达。

但见二人脸上也有犹豫之色,刘继隆心里顿时不是滋味。

若说刘瞻丶陆龟蒙等人不理解他,他还能够接受,但高进达和李商隐与他相识十几二十年,却也在这种事情上满脸犹豫,这让他感受到了不舒服。

蓦然起身,刘继隆顿时吸引了众人目光,但见他脸色凝重,目光凌厉,众人纷纷闭上了嘴。

「朝廷若是攻打淮南和徐泗,届时与高骈纠缠,河北四镇接着作乱,又该如何?」

「康承训这个人掌握淮南,有几分本事在手,即便高骈率军去攻,没有几个月别想攻下淮南。」

「让高骈先打淮南,届时我军再说降淮南,难道不比主动出兵要好吗?」

「朝廷打河北四镇,曾元裕与康承训必不会动手,而朝廷打曾元裕与康承训,且不提昭义的卢匡和成德的王景崇,单说卢龙的张公素和已经对朝廷动手的魏博韩君雄会如何?」

「北征四镇之事,不容争议!」

刘继隆目光扫视众人,众人只觉得其目光凌厉,纷纷侧过目光躲避。

「敕令,自洛阳徵募民夫五万,运粮渡过黄河,北上怀州获嘉县囤积,再令怀州丶泽州共徵募民夫五万,采买豆料二万石。」

「敕令崔恕,调遣河阳丶河中步卒万人齐聚获嘉,徵募民夫十五万,分道运粮前往代北丶义武。」

「敕令赵英,率东畿骑兵五千丶马步兵五千北上获嘉。」

「敕令曹茂,着其节制代北四万兵马,以三万马步军东进妫州。」

「敕令郑处丶张昶,分兵万人入长安,以长安步卒万人东进洛阳驻跸。」

「敕令斛斯光,以马步精骑北上沧丶德二州驻跸。」

「敕令王式丶陈靖崇,继续围困淄青二城。」

「敕令安破胡率天平步军一万南下,节制李阳春所部后攻朱全忠而去。」

「敕令耿明,若高骈走江北攻淮,立即指其为叛臣,出兵牵制其部。」

一连九条敕令,所调动兵马近十六万,民夫二十五万。

若是再算上各镇自己徵募的民夫,民夫数量恐不下四十万。

如此大的手笔,自李漼东逃后,天下诸镇都未见过。

不过这样的手笔,自然也给朝廷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朝廷如今治下百姓,顶天不过一千八九百万,而如今动用的军民超过五十万,这还是没有徵发关西百姓,只徵发关东百姓的情况下。

可以说,如今的河东丶河北经过刘继隆如此徵募,可以说是三丁抽一也不过为。

「臣领令……」

群臣见刘继隆敕令,只能硬着头皮纷纷接令,但心中还是不太看到刘继隆此番作为。

眼见他们如此,刘继隆也憋着口气,起身头也不回的前往了内院。

群臣见状面面相觑,随后纷纷摇头叹气的走出了正堂。

刘继隆返回内院时,封徽正坐在内堂带人为刘继隆擦拭甲胄。

尽管封徽已经三十有二,但对于刘继隆而言,这个年纪的封徽却依旧漂亮。

见他走入,她颔首笑道:「北边的事情,把殿下从温柔乡唤醒了?」

「额……」刘继隆有些尴尬,只道是:「与她有子嗣,方能安定旧臣。」

「细君知晓某心意,又何必如此打趣呢?」

封徽也不应,只是低头为他擦拭甲胄,刘继隆则是坐在旁边道:「虎头眼下应该在上大一了,等他毕业,天下也差不多太平了。」

「郎君还记得自己有个叫做虎头的孩子?」封徽不知为何,今天总是句句打趣。

刘继隆恍惚片刻,便知道她兴许是吃醋了。

毕竟自己在公主府留宿数日不归家,封徽吃醋也是难免的。

得知她吃醋,刘继隆只能暗道外面不安定,内宅也不安定,心里叹气同时不免对封徽安抚道:「内宅的细君,始终只有小七娘子。」

小七娘子,封徽已经许久没有听到有人这麽称呼自己了,表情也不免微微动容。

刘继隆见状伸出手为她捋了捋垂下的发丝,笑着说道:「细君这容貌,却十馀年都不曾变化。」

封徽本不想理刘继隆,因为刘继隆哄人的手段确实不太行,只是抬头见刘继隆认真模样,见他面容依旧二十七八那般英姿勃发,音容兼美,还未开口便心软三分。

「殿下出征前,还是与虎头写封信吧。」

「殿下可知,虎头多久不曾给殿下写信了?」

封徽声音变软几分,刘继隆闻言细细回想,这才发现已经大半年没与好大儿书信往来过了。

「此事怪某……」

想到远在临州的好大儿,刘继隆不免愧疚起来。

虽说这半年来军政繁忙,但却也没有忙到连写封信都抽不出时间。

好大儿的年纪刚好是要强的时候,见自己大半年没给他写信,多半要强不想给自己写信。

这般想着,刘继隆看向不远处的张三娘子:「张嫂,取纸笔来。」

张三娘子见状,急忙带人去取纸笔,不多时便带了回来。

刘继隆坐在封徽旁边,却也不害羞,而是提笔便写。

封徽看他写了半天,不由得掩嘴笑道:「虎头已年长,郎君如此书写,好似视他如稚子。」

「不管多大,在某眼里都是牙牙学语时那般样子。」

刘继隆很快洋洋洒洒写完了这份信,接着派人将这份信送往了临州。

在送走书信后,刘继隆又好好安抚了封徽,并在接下来几日,在公主府和汉王府间两头跑。

在他两头跑的同时,随着朝廷徵募民夫的告示张贴,东畿之地顿时便热闹了起来。

「朝廷又要徵募民夫了!」

「俺来看看!俺看看是徵募什麽的!」

「俺也来瞅瞅!」

「这次还是河工和路工吗?」

洛阳城十馀里外的乡下,在乡正带着巡检张贴好朝廷的告示后,乡内百姓便成批涌到了村口。

他们开口询问着,因为看不懂字,所以只能等待乡正和巡检开口介绍。

「让俺进去!让俺进去!」

上百人围成一团,不过人腰高的孩童也在奋力穿梭,最终从前方人胯下钻到了告示牌前。

告示牌前有五名乡兵正在维持秩序,不让百姓上前挤倒乡正和巡检。

平日里鲜少能见到的张乡正,此刻站在告示牌前,示意安静过后便开口道:

「河北四镇作乱,朝廷如今徵募民夫,每日二十枚钱。」

「啊?!」

「当行军的民夫,俺不去……」

「俺也不去,那是会死人的。」

「没错没错……」

原本还十分热情的乡民们,听到要去战场后,纷纷偃兵息鼓。

乡正见状,不由得皱眉道:「莫不是忘记了曾经的苦日子?」

「此次为汉王亲自领兵,况且汝等只需要将洛阳粮食运到怀州即可,最多只要半个月的时间,路途主要还是乘坐舟船。」

「若是因尔等怯懦导致兵马不足,河北大军南下,汝等的太平日子便到头了!」

乡正的话,并未掀起多少波澜,对于乡民们来说,北边的事情距离他们十分遥远,他们更在意眼前的事情。

「马上就要春耕了,俺们要是去了,家里人必然忙不过来,耽误了春耕。」

「是极!俺不去!」

「俺也一样……」

只是几年太平日子,这些曾经的流民,便已经忘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

这种时候,反倒是那奋力挤到告示牌前的孩童忍不住左看右看,最后叫嚷道:「俺看你们都是鼠辈!」

「嗯?」众人听着这稚嫩的声音,纷纷诧异看向他。

他人不大,却气势很足,双手插在腰间:「俺记得你们平日都说要报答汉王,现在汉王需要你们,你们却都不敢去了,都是鼠辈!」

「嘴上没毛的小娃娃也敢在这里指点俺们?」

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乡民想上前教训他,却被巡检持长枪拦住。

乡正见状,也忍不住摇头道:「众多的男子,却不如个娃娃!」

「运粮来回不过半月,如何能耽误汝等春耕?」

「更何况半月赚数百钱,都能买七斗粮食了。」

乡正与孩童的话,倒是让不少人脸上抹不去,只能小心翼翼询问道:「只运粮到怀州就行?」

「自然!」乡正不假思索,随后对众人道:

「自汉王东进以来,衙门哪次办差曾蒙骗过汝等?」

乡正的话,确实让四周乡民都交谈了起来。

自汉王东进,所承诺的均田丶发种丶蠲免丶减赋税丶改两税丶废徭役等政令都纷纷实现。

正因如此,那些逃入山中的百姓也大多下山,河南府从黄巢之乱后的十馀万口百姓,不过两年多时间便增加到了二十馀万口。

上游乡的百姓,也大部分都是从山中逃出,被安置在此的百姓。

原本上游乡的土地都属于那些达官贵人,后来都被汉王均分给了他们,每口不论大小都分到了六亩地。

昔年的苛捐杂税都消失,最耽误他们生活的徭役也都被废除。

这些实打实的实惠落到他们头上时,他们根本不敢相信,直到现在都还有不少人觉得是在做梦。

百姓虽然容易被蛊惑,却也最能感受到谁当政对他们有利。

起码昔年唐廷和后来的黄巢都做不到汉王这般,他们自然应该帮助汉王。

「直娘贼的,算俺一个!」

「还有俺!也算俺一个!」

「俺也一样……」

不多时,原本还在犹豫的乡民,此刻纷纷踊跃报名了起来,而乡正则是一一为他们登记,同时拍着胸口保证只运粮到获嘉县。

在他的保证下,上游乡很快便陆陆续续来了二百多人报名,要知道上游乡总共也不过四百多个丁口,几乎来了一多半的人。

登记造册过后,张乡正看到那孩童还没走,不免蹲下身子笑道:「小娃娃还不回家吃饭?」

「俺也想当民夫!」孩童昂首挺胸,宛若小大人模样。

张乡正与巡检丶民兵等人闻言纷纷大笑,孩童见状咬牙道:「你们瞧不起俺!」

「哈哈哈,倒也不是。」张乡正见他生气,连忙安抚他道:「朝廷有令,十六以上方能担任民夫,小娃娃你才几岁啊?」

「俺六岁!」孩童有些气馁,张乡正见他如此则是揉了揉他那本就乱糟糟的头发。

「那便再等十年,十年后你就能当民夫了。」

「哼!」孩童轻哼:「十年后俺不要当民夫,俺要当兵!」

「当兵得十八才行,哈哈哈。」巡检笑着打趣,孩童质疑般的看向张乡正,却见张乡正点了点头。

「汝年纪尚幼,若是真的要当兵,得等十二年才行。」

「好!那俺十八岁再来找你!」孩童虽然气馁,却依旧提着一口气。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