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5章 争夺代北(1 / 2)

加入书签

第475章 争夺代北

「哔哔—

乾符元年八月中旬,在北方大旱,李国昌父子众叛亲离的时候,诸如荆襄丶江南等处却遭遇暴雨。

汉水多条支流水位上涨,冲垮堤坝,形成洪流向下游冲去。

数以百计的快马不断吹响木哨,通知汉水两岸村庄撤往内陆。

只是人力如何能与自然抗衡,哪怕快马口吐白沫,汉水的洪峰却依旧冲向了下游。

黎明时分,位于汉水中游的襄阳城遭遇洪峰过境,还未来得及进行夯土包砖的襄阳城,在洪峰的冲击下,城墙被洪峰冲垮。

无数舟船与断裂的树木顺着黄浊洪水冲入城内,里坊的坊墙被冲垮,所有百姓只能爬上自家屋顶,爬上城墙。

洪峰过境之下,襄阳城的马道挤满了避难的百姓与官吏兵卒,而洪水之中更是漂浮着无数浮肿的尸体—

「八月癸卯,汉水溢,襄城堤溃,庐舍荡尽,溺民稼。」

「丙午,魏博六州及汴丶滑二州蝗起,民多流亡,藩镇闭以自保。」

「癸丑,都督破胡率军破石岭关,崔铉献忻丶代二州而降。」

九月初二,伴随着多份奏表送抵刘继隆案头,刘继隆只能皱着眉一份份将其翻阅,唯有看到最后一份奏表才略微舒展了眉头。

他缓缓抬起头来,只见堂内除了高进达丶张延晖丶罗隐和陆龟蒙等人外,还有刚刚抵达洛阳的王式丶郑丶李商隐三人。

「北边大旱,遭魏博波及了汴州和滑州,二州恐怕今年颗粒无收。」

「魏博节度使韩君雄采买六州粮食而自保,使得百姓无粮可买,只能南逃。」

「滑州境内涌入三万多饥民,且饥民还在不断涌入,可将诸镇起运五十六万石粮食留在汴州与滑州,平抑粮价。」

「汉水洪峰波及襄州丶郢州,不过郢州在高千里手中,我军只需要将襄州六万灾民安置好,再调粮食平抑粮价便可。」

高进达禀报着蝗灾与洪灾的详细情况和处理结果,刘继隆对此则是询问道:「诸镇起运的五十六万石粮食,分别是哪几镇起运的?」

对于这个问题,高进达躬身道:「高起运二十万石,朱全忠起运五万石,宋威起运五万石,徐州曾元裕起运十万石,淮南康承训起运十万石,昭义卢匡起运三万石,义昌卢简方起运三万石」

五十六万石,这看似很多,但相比较诸镇昔年起运给朝廷的钱粮来说,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不过夏税向来不多,主要看的还是秋税。

「五十六万石,运抵河南境内,应该能有四十馀万石。」

「凭藉这批粮食,应该能让南逃滑州的饥民安置下来了。」

郑鲜少出谋划策,不过面对河南丶河北的灾情,他还是主动向刘继隆开口,并继续说道:

「眼下有七镇起运钱粮,而浙东董昌丶天平张思泰丶魏博韩君雄丶义武侯固丶成德王景崇丶卢龙张允伸等镇则未曾传来消息。」

「卢龙两次起运钱粮,尚可理解,但成德丶魏博丶天平就不同了。」

「某以为,可在大军北上攻下大同后,东进占据义武,肘成德丶卢龙二镇。」

郑见识过汉军的军力,所以才敢提出这个建议,若是换做昔日的大唐,郑还真不敢提出这种建议。

毕竟置兵义武,相当于在卢龙丶成德之间埋了个钉子,很容易造成冲突。

若是以朝廷的实力,恐怕无力和两镇开战。

不过汉军不同,汉军二十八万兵力可都是实打实的尽数披甲,根本不惧河朔三镇。

「义武是肯定要收回的,王景崇那边,可暂时调拨些钱粮为他安抚成德牙将。」

刘继隆肯定了郑的建议,王式见状则是主动道:

「高千里吞并江西丶福建二镇,接下来恐怕就是要对江东的宋威,浙东的董昌动兵了北「宋威丶董昌,二人兵马加起来也不过七八万之数,而高千里魔下兵马恐怕不下十五万。」

「若是高千里真的讨平江东江浙,再依靠郢州等江北诸州,东进将淮南掌握手中,那高千里必然是殿下阻碍。」

「不若趁高千里尚未反应过来,等讨平大同丶义武后,立即出兵将高千里手中江北八州尽数收复?」

王式的想法,就是将高在江北的势力一扫而空,但刘继隆却不是这麽想的。

他更希望能在江北决战,这样能减轻汉军的补给压力,且一旦在江北重创高,汉军横扫江南的速度还将更快。

反正淮南已经被黄巢丶王仙芝这些人霍霍烂了,再烂也烂不到哪去,但江南不同。

由于黄巢并未在长江以南流窜太久,所以江南受到的兵灾还在可控范围内,整个长江以南的人口情况,要比历史上好很多。

兴许也正是因为如此,高才会幻想南北割据,重现南北朝局面。

「不必担心高的事情,宋威和董昌敢于先天下而斗,这说明二人实力不弱。」

「即便高真的出兵占据了江东两浙,我们也能出兵将徐泗收复,依托徐泗钱粮将南边的淮南收复。」

刘继隆对王式说着,众人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毕竟曾元裕和康承训的态度,众人基本都看在眼里,二人根本没有割据的想法,只想着将磨下卖个好价钱。

「曾元裕与康承训虽有意投降朝廷,可他们魔下之人恐怕不会乐意。」

对于刘继隆的解释,王式隐隐不安道:「臣出镇过徐泗与淮南,知道他们的秉性。」

「关东诸镇,皆以从军为荣,许多都将丶列校丶队长更是世袭罔替。」

「诸如忠武丶宣武丶义成等镇的兵卒,之所以能听从殿下敕令,放下兵器而转耕种,

主要还是三镇老卒都在陇西丶陇东两次战事中被殿下俘虏发配去了西域。」

「三镇后续招募的兵卒,虽然也十分跋扈,但大部分都是从农夫招募而来,只要给他们均分田地,他们自然能老老实实耕种,但其馀诸镇就不同了。」

「齐鲁两淮及河北等地,虽然也出兵参加了关西几场战事,但老卒死伤不多。」

「这些老卒大部分都世袭罔替,根本不会种地,哪怕殿下分田给他们,他们也拾不起锄头来耕种,到最后只会为祸乡里。」

「殿下均分田地的政令,百姓与普通的州兵兴许会高兴,但这些跋扈的牙兵恐怕不会接受,除非殿下您能给每个牙兵都送出富贵——

王式将他眼里关东诸镇最难处理的情况给说了出来,而这也是安史之乱后留下的顽疾想要根治这种顽疾,要麽就是学赵匡胤,给予他们足够的富贵,要麽就是学朱温,一夕尽诛八千家。

当然,除了这两种手段外,还有第三种手段,那就是刘继隆此前的手段,将所有牙兵正面击败,诛杀恶首,并将队伍打散,举家发配边疆。

相比较前二者,刘继隆自然更中意自己的办法,毕竟移民实边是他眼里同化边疆民族,扩充疆域的最好手段。

不提尚未收复的云南及安南丶辽东之地,单说眼下的西域,尽管刘继隆已经迁徙不少人口过去,但西域的汉人人口依旧在十五万左右。

这个数量,勉强算是恢复到了汉人在西域鼎盛时的情况,但距离彻底汉化西域还远远不够。

眼下汉人在西域的生存空间,差不多已经囊括了东天山南北和南疆的龟兹丶焉耆二地不过更西边的疏勒(喀什)丶伊丽水(伊犁)及碎叶川地区,此刻都还被回鹃丶葛逻禄人占据。

即便想要迁徙人口过去,也是十分不容易的,难度不亚于从河西迁徙汉人到龟兹。

不过难度即便再大,只要肯下功夫,始终能将汉人足迹扩散过去。

河朔丶河北及齐鲁丶两淮等镇牙将牙兵,就是刘继隆日后移民实边的主力。

思绪落下,刘继隆对王式颌首道:「关东牙将牙兵的顽疾,吾心里早有准备,亦十分清楚。」

「此前河中丶陕虢丶河阳等镇牙兵作乱,吾未曾手软,悉数镇压发配。」

「若诸镇牙将牙兵亦是如此,那吾只能手段照旧「殿下英明。」王式毫不吝啬的夸赞起了刘继隆。

相比较只喜欢招抚妥协的李忱丶李灌,刘继隆这种态度才是解决安史之乱以来牙将牙兵跋扈的态度。

见王式这麽说,高进达也主动上前开口道:

「殿下,安抚河南受灾饥民,尚用不了四十馀万石粮食,不若将部分粮食囤积粮仓,

等待大军北徵结束后,筹谋东进?」

「此前我军无法东进,一是粮草短缺,二是人力不足。」

「如今二州再次遭遇灾情,百姓无法耕种,届时只能以工代赈。」

「既然要以工代赈,何不直接出兵东进,讨平天平丶义昌?」

「殿下,臣亦是如此觉得。」罗隐丶陆龟蒙二人纷纷站出声援。

刘继隆闻言颌首,心中也算了算时间。

他之所以没有立即出兵,除了因为中原破败,无法提供人口和充足的民夫外,还有就是担心官吏数量跟不上。

如今的官员,基本都是陇右十五所大学毕业的学子,为了赶进度,刘继隆甚至都免去了下乡丶参军这两个环节。

饶是如此,陇右每年能提供的官员数量,基本也就在三到四千不等,而吏员数量则是在八千到一万不等。

这数量自然很多,但架不住刘继隆东征南讨的速度太快。

从咸通七年算起,到如今不过六年时间,刘继隆已经从偏居陇右,成为坐拥八道的存在。

大唐拥有官员三万,吏员十万之多,但许多官员的职责繁杂,所以刘继隆将其细分,

所需官员数量也自然变多。

加上都察院每年查出许多官吏贪腐,继而惩处发配,所以每年实际新增官员不过三千五六百人罢了。

如今刘继隆治下朝廷,有官员二万,吏员六万。

官员数量是差不多了,但更员数量还不够。

想到这里,刘继隆深吸口气道:「算算时间,距离陇右学子毕业也不过三个多月时间,若是东进讨平天平丶义昌,时间上倒也来得及。」

「现在先从关西抽调一千五百名官员,五千名吏员前往河东,准备将河东丶大同丶义武接手治理。」

「等待北边战事安定,再从新毕业学子中抽调一千官员及三千吏员东进天平丶义昌。」

「此外,待秋收到来,河中丶河阳丶陕虢等处秋粮,尽数运往滑丶汴二州。」

「三镇若是缺粮,再从关中转搬而去,令斛斯光丶陈靖崇整顿兵马,得令出兵。」

「是!」堂内众人纷纷躬身作揖,刘继隆见状颌首,众人则是先后退出汉王府,各自忙碌去了。

在洛阳热火朝天的同时,北征的安破胡则是在接受崔铉投降后,出兵接管了忻丶代二州,并派兵押送崔铉及其魔下牙将丶官吏南下。

牙将被擒,其魔下牙兵自然不服,忻代二州诸县,乱兵四起,安破胡则是派兵不断镇压。

「哗啦」

一桶河水被人泼在雁门县衙的台阶上,将上面的血迹冲刷大半。

这样的血迹,几乎在县内任意街道上都能看到。

除此之外,那些被乱兵放火焚毁的屋舍也刚刚被浇灭大火,不少百姓被徵募为民夫,

此刻正在将街道上河东乱兵的尸体搬上马车,卸下甲胃和战袄,将他们光溜溜的尸体堆积起来,驾车运往城外焚毁。

甲胃被上交,而残破的战袄则是被这些雁门县的民夫瓜分。

一件战袄,即便再怎麽残破,也能卖出数十钱,足够买粮吃两日了。

乾瘦的民夫们,高高兴兴的驱使马车向城外移动,马车上那些光溜溜的户体,则是随着马车移动而不断摇晃,血液一滴滴的流下.

「咳咳!」

县衙内,安破胡咳嗽着坐在主位上,王重荣则是坐在左首位,对安破胡作揖道:

「都督,河东诸州县都已经收复,乱兵也被镇压,眼下我军尚有三万兵马在雁门驻扎,是时候派快马通知曹都督东进了。」

「不急。」安破胡沉着将其安抚,继而询问道:「各县乱兵都镇压了?俘虏了多少?

我军在后方还有多少兵马?」

王重荣见他询问,顿时也来了兴致,嘲笑道:「这河东的牙兵倒是跋扈,可惜都是软脚兵。」

「五千多人作乱,被杀七百多人就投降了,我军阵殁不到二百人,后方还有一万兵马,以及四千多伤兵。」

「这麽说,阵殁了五千多?」安破胡皱眉,见王重荣点头,不免叹气道:

「如今的兵卒,比起昔年的老卒,着实有些—

他也不知道该怎麽说,只能摇摇头。

反倒是王重荣见他如此,不免解释道:「河东关隘难以攻打,弟兄们大多都阵殁在攻城之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阵殁五千四百馀人,便击破了拥兵五万的河东镇,这已经是不世之功了。」

安破胡摇摇头:「话虽如此,但其中一万五千都是新卒,馀下三万五千还有上万兵马投降,这功绩比起殿下而言,还是差了许多。」

王重荣闻言心里无奈,若是安破胡将他标榜刘继隆,那这战绩自然差了些。

毕竟刘继隆出战以来,除了当初朔方之役的战果不太好看,其它几场战役的战果都十分亮眼。

王重荣不知道说什麽,好在这时衙门外突然出现了一名别将,并大步朝着衙门走来。

「朱大郎,急匆匆作甚?」

见到来人,王重荣急忙招呼起来,而这个子高大的黑塔别将则是走入衙门,对二人作揖。

「别将朱玫,参见都督丶使君—」

「发生何事?」安破胡见朱玫急匆匆走来,顿时便皱起了眉。

朱玫本是宁军中列校,后来与汉军交战投降,在降兵之中表现出色,故此被免去发配西域的罪刑,并被招募入伍。

此后几场大战,朱玫跟随安破胡不断建功,历时三年才得以擢升为别将。

「都督,代北内乱,吐谷浑及沙陀酋长赫连铎丶白义诚丶米海万丶李友金等人献出朔州。」

「叛臣李国昌丶李克用率兵马万馀,据守云州丶蔚州。」

朱玫带来的消息太过惊人,原本还势如破竹的大同军,转瞬间便四分五裂了,这是谁都想不到的。

「是否是诈降?」王重荣忙不迭开口,朱玫却连忙道:

「末将已经派出快马出关,往朔州搜寻而去。」

王重荣闻言看向安破胡,安破胡则是沉思片刻,随后才看向朱玫:「这群投降的人,

可有什麽条件?」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