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8章 加进汉王(万字大章)(2 / 2)

加入书签

抖动马缰往紫薇城赶去,不多时他们便见到了有些「破败」的紫薇城。

只见紫薇城的宫城城楼被拆了个乾净,大门都不知道去了哪里。

「这是怎麽回事?」

刘继隆询问宫城门口的汉军兵卒,其中队长连忙作揖解释道:「三贼兵马撤出洛阳的三日时间里,洛阳百姓争抢宫城砖瓦木料,以至于如此破败。」

「无碍,修补修补便是。」听到是百姓抢走的,刘继隆并未怪罪百姓。

说到底,若非大唐苛捐杂税如此之多,加上天下叛乱不断,百姓的日子也不会那麽惨。

反正宫中值钱的东西都被李漼这厮派人搬走了,如今也搬了回来,其它不值钱的东西,倒也没有必要追回。

他抬腿走入紫薇城,只见左右都是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宫殿,只有前方的乾元殿还算完好。

乾元殿的台阶很高,但与刘继隆这一路走来相比,可谓是他走过最轻松的一条路。

情况来到如此,距离天下一统,也不过只是时间问题了。

刘继隆走上台阶,门口的汉军校尉丶旅帅立马高声唱礼。

「进——关西诸道防御使丶骠骑大将军丶光禄大夫丶太子少保丶长安留守丶上柱国丶汉中郡王刘继隆!!」

殿内群臣心里紧张,刘继隆也抬腿走入了殿内。

大唐根据朝会等级来决定是否脱靴,如果是大朝会和重要节日朝会,那是必须脱靴的。

不过今日虽然隆重,却是普通常朝,所以并不用脱靴。

刘继隆走入殿内,左右百官隐晦看向他,却只能看到他足部。

若是还想往上看,动作幅度太大的话,恐怕会引起殿内的汉军兵卒注意。

尽管他们穿的甲胄是禁军甲胄,但却清一色都是关西出身的汉军兵卒。

刘继隆走到金台之下,恭敬朝金台上的李佾作揖行礼:「臣刘继隆,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汉中王平身……」

李佾身旁站着杨公庆,他自然不敢怠慢,连忙示意刘继隆平身,同时开口道:

「汉中王勤王有功,兹授开府仪同三司丶左右神武丶羽林丶龙武诸军大将军,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领同平章事,制河南丶河东丶山南东丶山南西丶剑南丶关西丶陇右诸道行营都统,进汉王。」

「臣丶谢陛下隆恩……」

刘继隆松了口气,心道大部分都是自己交代过的,只是多出了进汉王及部分散阶,好在没闹出什麽加九锡丶总百揆的闹剧。

这般想着,他缓缓起身,而此时与刘继隆早早相熟的萧沟也走上前来,持着笏板作揖道:

「陛下,百官经过数日商讨,欲为先帝上谥曰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请陛下圣断……」

李佾闻言,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加上刘继隆在这里,使得他有些不知道该怎麽回答,只能看向刘继隆:「汉王以为如何?」

唐懿宗李漼,放在历史上李漼的功绩来说都算得上是粉饰,更不用提如今的李漼了。

毕竟李漼挑起陇右战事,导致自己丢失关西巴蜀,随后引发黄巢之乱,怎麽看都配不上「温柔贤善曰懿,言行不爽曰懿」的庙号。

「陛下,百官以为,汉王乃先帝肱股之臣,为大唐收复河陇及嶲黎丶安西丶北庭等处,而陛下有收复之功,故此建议……」

萧沟硬着头皮解释起来,这角度着实令刘继隆都意想不到。

如果只是按照李漼原本的功绩,那不评个「灵」丶「僖」都算好的了。

但若是把刘继隆当做大唐臣子,那李漼不仅没了丢失关西巴蜀的过,反而多出了收复西域的功。

哪怕还有黄巢丶王仙芝丶庞勋等人作乱的过,却也足够评个懿宗了。

刘继隆倒也不打算争论这些东西,直接看向李佾道:「陛下,臣以为百官所言为实。」

李佾闻言松了口气,接着说道:「既然如此,那便依萧相所言吧。」

他话音落下,这时路岩走上前来作揖道:「陛下,数日前杨复恭丶杨复光奏表请降。」

「陛下,二杨皆三贼帮凶,决不可受!」

「陛下,臣附议……」

面对杨复恭丶杨复光的请降,百官群情激奋,根本没有接受投降的打算。

李佾见到群情激奋的百官,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麽好。

这种时候,反倒是刘继隆主动开口道:「天无二日,如今二人请降,倒可以令其向天下人开诚布公,揭露三贼丑恶,以此为陛下洗清污浊。」

对于杨复光丶杨复恭二人,刘继隆并没有太多恶感,出于政治目的,他只需要杀死三贼就足够。

如果任由他们带着李侹到处乱跑,这反而让刘继隆比较为难。

「敢问汉王,此二贼该如何处置?」

皮日休壮着胆子询问刘继隆,而刘继隆侧目扫视百官,百官纷纷低下头去。

见他们这般模样,刘继隆开口道:「凡牵连者,尽皆抄没家产,发配西域!」

北司这群宦官的财富可不少,其中大部分土地都被赶回洛阳的官吏兼并了。

没有北司的宦官指认,许多土地恐怕会不明不白的被这些官吏贪墨。

如果让杨复光丶杨复恭回到洛阳,并让北司其他宦官站出来指认田地,尽皆抄没,那对恢复洛阳的生产,还是很有帮助的。

「敢问汉王,凉王又该如何处置?」

皮日休再度询问刘继隆,而这也让刘继隆反应了过来。

合着这群人是准备一点点试探自己对朝廷的态度,如果自己使出斩草除根的手段,那也就能证明自己性格,洛阳城内的官员必然人人自危。

不过自己既然决定东进,且自己还没有实力将治理天下的盘子从世家豪强手中彻底接过,所以眼下还是摆出怀柔的态度比较好。

想到这里,刘继隆这才开口说道:「凉王不过九岁,稚子又有何罪?」

话音落下,刘继隆看向李佾,同时作揖:「陛下以为,凉王何罪?」

凉王李侹确实无辜,别说他这个九岁的孩童,便是十四岁的李佾,又如何能做主自己的人生。

想到这里,李佾不免回想起与李侹等兄弟玩闹的记忆,动容道:「三弟无辜……」

「话虽如此,然凉王毕竟僭越,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殿上几名老臣开口,而路岩也主动作揖道:「陛下,臣以为,可将凉王废为庶人,流放黔中!」

路岩的这个做法,无疑是效仿了郭子仪收复长安,唐代宗废吐蕃拥立宗室李承宏为庶人的手段。

只是路岩没有想清楚,唐代宗和李承宏不过是出了三服的亲戚,而李侹对于李佾来说,却是共同成长的兄弟。

李佾有些犹豫,刘继隆见状乾脆定调:「稚子无辜,可夺其爵,授勋而保护其富贵。」

见刘继隆开口,原本还在犹豫的李佾,当即便点头说道:「汉王所言有理,既是如此,便夺其爵,授勋上轻车都尉。」

上轻车都尉是个正四品的散勋,尽管比不上亲王,但待遇也算不上差,至少比被流放后死去的李承宏好太多了。

想到这里,李佾不免不满的看向了路岩,而路岩却在感受到目光的同时,心里咯噔。

对于他刚才的谏言,换做是李漼,那李漼肯定会同意,所以路岩觉得李佾也会同意。

只是不曾想,平日里唯唯诺诺的李佾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竟然有这麽大意见。

路岩不免有些忐忑起来,而刘继隆也对李佾开口道:

「陛下,日前安西大都护丶寿昌县公张淮深招抚于阗丶仲云两国重归大唐,臣奏表擢授其为交河郡王,擢授司徒张议潮为敦煌郡王。」

李佾见刘继隆刚刚为自己说话,当下也投桃报李的颔首道:「既是如此,便依汉王所言。」

「臣代二人向陛下谢恩……」刘继隆躬身作揖,接着便继续说道:

「陛下,臣请调江陵尹萧邺为礼部尚书,以山南西道节度使陈靖崇为江陵尹。」

面对刘继隆突然将目光对准江陵,不少官员都隐晦的攥紧了笏板。

江陵如果被刘继隆所得,那刘继隆就能躲过最难攻打的秭归和夷陵,水师也将冲过凶险的夔门,进入水域较为平缓的洞庭地界。

届时刘继隆只要打造水师,便能依靠江陵,谋夺长江。

「陛下,臣以为江陵局势复杂,唯萧使相坐镇,方能平安无事,此事理应暂且搁置。」

一名正四品官员站了出来,斛斯光见状侧目看向他,而刘继隆则是不为所动。

李佾见状,顿时看向刘继隆和萧沟丶路岩丶刘瞻等人,但萧沟与路岩不敢反驳刘继隆,唯有刘瞻主动道:

「陛下,如今忠武丶河中丶河阳等处百废待举,不如等三镇治理差不多了,再调萧使相北上也不迟。」

李佾还是拿不定主意,只能看向刘继隆。

对此,刘继隆并未强硬要求,而是恭敬对李佾作揖:「诸位相公所言皆有理,朝廷眼下理应先治三镇,而非江陵。」

刘继隆压根没想过现在就收复江陵,不提耿明还未准备充足,单说官吏数量也是尤为不足。

江陵地区人口少说六七十万,虽说陇右还有不少储备官吏没有调动,但这些都是刘继隆为宣武镇准备的。

他主动提出江陵的事情,主要就是看看这个朝廷还有几个有骨头的官员。

如今既然已经看出来了,那后面的事情就好做许多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看向杨公庆,而杨公庆也心领神会道:「退朝……」

「上千万岁!」

百官眼见杨公庆开口,只能庆幸刘继隆能松口,接着恭敬送离李佾。

李佾被杨公庆带着离开了乾元殿,而刘继隆也以首位入班的身份走出乾元殿,在赵英等人的护卫下走出紫薇城。

后续退出乾元殿的官员,陆陆续续聚集在门口,远眺着刘继隆离去的身影,心里隐隐浮现不安。

「殿下,今日那群老杂毛如此驳斥您,您难道不准备收拾他们?」

「只要您一声令下,末将便把庙堂那几个反驳您的人宰了,把头拧下来当马球打!」

斛斯光小跑追上来,恶狠狠的叫骂着,但刘继隆却轻笑说道:「放过他们?怎麽可能?」

他目光看向赵英,对其吩咐道:「为官者,没有几个人屁股是清白的,尤其是那路岩。」

「吾听闻路岩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家财足有数百万之巨。」

「你且派人去查查,若是能顺藤摸瓜则再好不过。」

「是!」赵英颔首应下,斛斯光却道:「殿下,末将直接动手不就行了,何必查来查去?」

「无规矩不成方圆。」刘继隆对他提醒着,并解释道:

「如果我们没有证据就随意抓人,那这种风气肯定会自上而下的传递下去,最终伤害的还是百姓。」

「把证据找出来,让他们心服口服,吾不相信他们有这麽干净。」

话音落下,他们也走出了宫城,而刘继隆也对斛斯光交代道:

「宫城的事情交给杨公庆便可,明日你领精骑前往武牢关招降杨复光丶杨复恭。」

「若是他们能说服那群逃脱的宦官指认洛阳田产,亦或者将朝中与他们有勾结的官员尽数指认,那吾可以考虑不把他们发配西域。」

「是!」

刘继隆可以让朝廷在洛阳继续待着,但前提是洛阳城内都是自己人。

类似路岩这类官员,他们积攒的财富,如果真的有传说中的那麽多,那刘继隆短期内也不用为钱粮发愁了。

这般想着,他翻身上马,在赵英指路的情况下,往张议潮的府邸不紧不慢的赶了过去。

两刻钟后,当刘继隆翻身下马,此时张氏府邸已经被汉军团团包围,而张延晖见状则是走上前去,轻车熟路的敲了敲门环。

不多时,乌头门打开,张淮澄扶着张议潮出现在了门后,而他们的身后还有数十名张氏族人。

「参见……」

「河西何必如此!」

刘继隆含笑走上前来,如沐春风般。

张淮澄看着刘继隆,总算知道自家叔父为何会记得刘继隆这麽多年了。

这种人看过一眼,即便是很多年不曾见面,也能轻松想起。

「阿耶,这是殿下为您求的旨意!」

张延晖不忘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圣旨,双手递给了张议潮。

张议潮没有看的想法,他只是上下打量着刘继隆,眼底满意之色几乎快漫出来了。

「十数年过去,牧之依旧英姿勃发,而老夫却垂垂老矣。」

张议潮拿自己开着玩笑,刘继隆听后轻笑对张议潮作揖:「河西,吾所说之言,不日便要实现了,您可得看到那一天才行。」

张议潮听后愣了下,但很快就想到了刘继隆所说的是什麽,不由得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麽,最后只能摇头道:「老了……」

刘继隆知道他的意思,并未顺着他,而是反驳道:「河西的百姓,可都还挂念着您。」

「不止是他们,便连军中不少子弟,都想亲眼看看您。」

在河西,由于刘继隆和张淮深将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巩固下来,因此在大部分河西百姓看来,张议潮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他是反抗吐蕃成功的第一人,而刘继隆和张淮深则是继任者。

陇西更尊崇刘继隆,而河西更尊崇张议潮,西域则更尊崇张淮深。

归义军的火苗,最终还是将整个西北大地烧了个遍。

「殿下,阿耶身体不好,还是在里面坐着说罢。」

张淮澄自认为自己是个很自信的人,但如今见到刘继隆,也不免有些自卑了起来。

他小心翼翼的说着,而刘继隆则是自信大方的点头,扶着张议潮往院内走去。

不多时,他们来到了正堂,而张议潮对于院子的布置,似乎还是延续着在沙州的那种实用为主。

看似正二品的规格,实际上却连正四品官员的宅邸都不如。

「河西倒是一如既往。」

刘继隆与张议潮坐在主位,目光打量堂内,最后给出了句评语。

这句评语令张议潮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这代表他还是他,并未被长安丶洛阳的这些年给污浊。

「你能如此说,我心甚慰……」

他话音落下,便不再言语,而是嘴角带着笑意,目不转睛的看着刘继隆。

他越看越觉得惋惜,心想如果自己当初选择扶持刘继隆,尽管河西归义军内部肯定会爆发内乱,但以刘继隆和张淮深的能力,加上自己帮衬,那应该会很快平定。

之后藉助河西五州之力,他们两人一东一西,齐头并进下,说不定收复陇西的时间还将更快。

「昔年,是我没有魄力,不然你也不用拖到这般年纪……」

张议潮突然开口,刘继隆听后微微错愕,接着却笑道:「能以这般年纪走到这步,吾已经十分满意了。」

他这话倒是没有任何客套的成分,毕竟统一天下的许多手段他都准备好了,如今便只是时间问题。

张议潮显然也早早预料到了,因此面对刘继隆这番说辞,他点头颔首道:

「天下动荡太多年,百姓渴望了太多年和平,五年时间,能让百姓享受太平吗?」

闻言,刘继隆爽朗笑出声来,随即说道:「何须五年?三年足矣!」

「好……」张议潮点点头,目光似乎已经看到了三年后的天下,看到了百姓承平治世,享受太平的场景。

想到这些场景,他的嘴角便不免上扬,整个人都似乎精神了几分。

「那老夫便再熬三年,且看个太平治世再离去也不迟。」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