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叛军乏食(万字大章)(1 / 2)
第462章 叛军乏食(万字大章)
「簌簌……」
初冬十月,关东的战事愈演愈烈,李漼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杨公庆在汉军护送下返回了洛阳,并很快获得右神策军不少家族的支持。
在李漼的授意下,杨公庆很为成为新的四贵。
齐元简等人为了保持对杨公庆的压制,因此将此前屡战屡败的杨玄冀给扶持成了新的四贵。
若非杨复恭丶杨复光资历不足,齐元简心里其实更愿意扶持他们,但如今局势逼迫得紧,他只能选择资历老道,但手段不足的杨玄冀。
北司的动荡,放在曾经,必然是头等大事,但如今的天下太过动荡,众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河淮两道。
十月中旬,秦宗权起兵自称忠武军节度使,派兵攻打陈州丶许州。
本就空虚的两州,面对秦宗权的突袭,根本没有抵抗就被拿下。
朝廷急令康承训丶高骈分兵进击秦宗权,生怕刘继隆抓住这个机会东进。
彼时由于许州丶陈州丶汝州等处遭遇黄巢兵灾,尚未恢复,故此百姓多乏粮食。
秦宗权拿下许州和陈州后,并未获得太多粮食,军中主要还是依靠朝廷调拨的五万石粮食,于是秦宗权一边出兵攻打汝州,威胁洛阳,一边向洛阳请表为忠武军节度使。
与此同时,康承训攻下合肥,分兵收复庐州。
「加把劲……」
「砸!」
在关东热闹时,关西五道却十分热闹,尤其是关中。
十月下旬的关中已经平添不少冷意,但在这农闲时刻,许多百姓都跑到了关中各处的工地上务工。
尽管每日仅十枚工钱,但这样的收入已经不低,甚至有人专门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自己举家前来务工。
关中的工地,多为龙首渠丶郑国渠等处水利修葺的工程。
大唐停罢关中水利维护上百年,如今想要恢复,却也不是几个月就能实现的事情。
哪怕距离刘继隆收复关中已经过去两年,但关中多项水利工程,如今也不过勉强修复了个六七成。
长安城西,此刻的刘继隆正站在某处别墅中的阁楼上,远眺城西。
在他身后,阁内分别站着张延晖丶罗隐及高进达丶崔恕等人。
长安城西多别墅,这些别墅多是王公贵族令人修建的,目的就是为了眺望城西原野。
尽管《唐律》中规定了官员们宅邸及阁楼丶凉台等等营造规格,但唐代后期,许多规矩都成了笑话。
正如刘继隆脚下的这处阁楼,朝廷规定私人不得营造超过五丈的建筑,但这座阁楼却足足高六丈。
十八米的建筑,听上去没有什麽,但当真正站在这个高度的时候,其中感受只有自己知晓。
阁楼向西里许,便是主要供给城西耕地和城西百姓饮水的永安渠。
由于城西风景独好,永安渠两侧多为王公贵族所圈买的土地与别墅丶宅邸。
这其中许多别墅宅邸都被刘继隆赏赐给了有功之臣,少量被他留在了手中,等待日后赏赐大臣所用。
「这永安渠今日确定能竣工吗?」
刘继隆背对众人询问,因治理京畿有功而被他拔擢为工部尚书的窦斌主动站了出来,恭敬作揖道:「回殿下,永安渠今日便可完工。」
「朝廷初修永安渠时,渠宽三丈四尺,深丈许;而今宽四丈,深一丈五尺。」
「以工部督造的水转翻车和大水车,足够将永安渠的水取到耕地土壑间,以此灌溉沿边十馀万亩耕地。」
「除此之外,诸如龙首渠丶郑国渠丶三白渠等河渠均修葺七八,所增灌溉田亩,不少三百万亩……」
窦斌对关中太熟悉了,昔年在长安担任进奏使时,他可没少与长安那些王公贵族交好。
他自然是知道这些河渠为什麽淤堵,耕地为什麽抛荒,说白了就是王公贵族拦水作霸。
不给好处,普通百姓连水都得不到一滴,最后逼得百姓给钱的给钱,卖地的卖地。
在关中人口足够的情况下,只要没有这些「水霸」,修葺河渠并不困难,复垦荒地也不困难。
「三百万亩……」
刘继隆感叹着两年复垦的土地数量,他知道这是关中二百多万百姓和衙门共同努力两年的结果,所以由衷的感到了不容易。
长安缺粮的原因有许多,但为非作歹的王公贵族是其中关键问题。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免说道:「若是河渠尽数修浚,关中耕地能增多多少?」
「最少能再增一百五十万亩。」窦斌不假思索的回答,刘继隆听后颔首。
他目光看向永安渠,看着上万百姓劳作的景象,略微安定了几分心神。
「待这些河渠修浚,关中百姓便不少二百一十万口,耕地不少一千三百万亩。」
「这些田地要尽数均分百姓,以此保障耕者有其田,市民有其业。」
刘继隆话音落下,众人纷纷称是,而他也继续对窦斌询问道:「其馀诸道河渠情况如何?」
「回殿下……」窦斌既然知道刘继隆今日叫他跟随,私下自然做足了准备。
面对刘继隆的询问,窦斌早有腹稿,不紧不慢回答道:「陇右道河渠俱完整,无需增设修葺。」
「剑南丶山南西道淤堵河渠不过二三,眼下均已修葺,增田七十馀万亩。」
「眼下除京畿道外,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关内道。」
「如今关内道河渠修葺已至八成,臣预计明年岁末便可修浚,届时可增田二百万亩,达六百万亩之多。」
窦斌说罢,刘继隆便接上话茬:「若是如此,当记工部大功。」
「臣愧不敢当,不过是受殿下指点罢了……」
窦斌倒是没有居功自傲,毕竟工部一开始都是高进达兼任,他也是年初才得到拔擢的。
对此,刘继隆没有继续夸赞他,而是对群臣说道:
「昔年吾提兵收复关内丶京畿时,两道人口不足三百万,耕地不足一千三百万,百姓乏食,皆需陇右转运才得以安。」
「明岁关内丶京畿两道河渠竣修,吾民三百万,而耕地近二千万亩,民生便可粗安,然吏治为大,不可轻放……」
好不容易恢复生产,刘继隆自然知道接下来要保障的就是百姓能够稳定生产。
想让百姓稳定生产,保障吏治清明是必须的。
只要没有官吏折腾百姓,不搞什麽苛捐杂税,关内及京畿百姓便能在两三年后丰衣足食,这便是最大的功德。
如今关西五道人口八百馀万,耕地六千馀万亩,钱粮不缺,倒也是时候谋求东进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目光看向罗隐:「洛阳情况如何?」
「回殿下……」罗隐拱手,面色平静道:
「据护送杨公庆返回洛阳的弟兄来报,杨公庆入宫面圣后,确实说过至尊身体不佳,如今已命太子监国。」
「南衙支持当今太子,而北司齐元简丶杨玄阶却并不认可这位太子。」
「至尊拔擢杨公庆,而齐元简等人推举杨玄冀,加之陕虢李昌言及河中李昌符皆与杨玄阶交好,杨公庆为此忧虑不已。」
闻言,高进达等人尽皆眼神闪烁,毕竟大唐鲜少有天子让太子监国的事情发生。
如果李漼让太子监国,只能说明他的身体已经到了无法处理政务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北司的齐元简等人又不太看好太子,那杨公庆为了获得李漼支持,只能选择扶持太子。
只是洛阳与长安之间隔着陕虢丶河中,所以杨公庆担心若是洛阳突发事情,自己无法应对,也等不及刘继隆伸出援手。
面对杨公庆如此担忧,刘继隆自然要动手来安抚杨公庆。
「秦宗权在河南闹得挺凶,朝廷虽然未曾诏令我军出兵,但架不住有人投降。」
刘继隆看向群臣,目光放在张延晖身上,张延晖则是转身从起居郎桌案旁取来一份奏表,传递给了众人。
在众人翻阅时,刘继隆开门见山道:「秦宗权麾下都将鹿晏弘丶韩建均有意举唐州投降我军。」
「传令斛斯光,出兵受降唐州,再奏表朝廷,擢授鹿晏弘丶韩建从四品下明威将军。」
刘继隆话音落下,这奏表也差不多在楼内十馀名官员手中走了一圈。
明威将军不过是无权散官,对于刘继隆来说,无非就是每年多出几百贯俸禄罢了。
至于鹿晏弘与韩建是否会因此而翻脸,刘继隆根本不在意。
只要斛斯光手里有二人的降表,这件事不论怎麽说,都是自己占理。
更何况就李漼的情况来看,他恐怕也无心来管唐州的事情了。
「殿下,我军出兵唐州,岂不是断绝了高骈出兵进攻秦宗权之路?」
担任礼部尚书的郑畋心向大唐,虽然有心阻止刘继隆占据唐州,却不敢明目张胆的阻止。
他借高骈会进攻唐州为由,试图让刘继隆重新决断。
「此事不必在意,高千里若要进攻秦宗权,即便没有唐州道,也能走大别山绕道光州北上,无非耽搁几日罢了。」
刘继隆看向高进达,不等众人反应便道:「调王建丶马懿丶高淮三人提领京畿三万兵马进驻邓州。」
「敕令,陈靖崇率军二万进驻均州,耿明率军二万进驻夔州。」
「敕令,曹茂遣派王重荣率军一万南下同州驻扎,再调陇右二万马步兵东进,驻扎长安四周。」
「各镇皆调遣大军一载粮秣前往驻地,凡民夫不足者,以月钱六百徵募民夫。」
「今岁陇右毕业及年满十六者,均可至长安备考。」
三言两语间,十万兵马便被调动,且钱粮也开始由西向东的转运起来。
足够十万大军征战一年的粮草,这显然是刘继隆在为东出做准备。
郑畋心里着急,隐晦看向王式,却看到王式恭恭敬敬对刘继隆作揖行礼:「臣领敕令……」
「都退下吧。」
刘继隆宣布完敕令后,当即转身继续眺望起了永安渠劳作的百姓。
「臣等告退……」
群臣告退,只留下了三名起居郎和张延晖四人继续伴随刘继隆。
众人先后走下这座楼阁,随后按照入班次序乘坐马车,返回三省六部的衙门驻地。
郑畋耐心等着王式的马车来到,紧接着与王式共乘一车,等待马车驾驶后,他便着急道:「小年兄,莫不是真的要让殿下出兵河淮吗?!」
「……」王式沉默,没有立马回答。
郑畋见他如此,只觉得坐立难安:「某等世代簪缨,如何能屈居此处,损害朝廷呢?」
「若是小年兄不愿返回洛阳,那某便自行脱身,返回洛阳!」
「回到洛阳又能如何?」王式听到郑畋这话,终究忍不住开口了。
面对郑畋呆愣的神态,王式叹气道:「这关西如何,汝也看见了。」
「某虽不愿朝廷倾覆,可朝廷治下百姓如何,汝比之吾更为清楚。」
「大唐传国二百五十二年,自先秦以来,敢问又有哪个前朝能传国如此之久?」
王式这话倒是把郑畋给问住了,而这也属于大唐自食恶果。
尽管前朝都以两汉来称呼,但东汉丶西汉却是从唐朝开始流传的。
大唐的世家贵胄将东汉丶西汉确立下来后,国祚最长的也不过就是二百一十一年的西汉,其它朝代连二百年都没有超过。
大唐如今国祚已有二百五十二年,很快便迈入二百五十三年,这在王式看来,已经是很长的国祚了。
他也曾想过要挽救大唐,可庙堂上那群人的表现却让他无比难受。
导致陇西丶陇东两场战役失利的杨玄冀竟然成了北司四贵,没有任何惩罚。
想到这里,王式便不免气得胡须发颤。
他确实想要挽救大唐,但庙堂上的那群虫豸让他失去了信心。
如今的他,只想在长安归养,不想再做什麽救国能臣了。
他已经六十岁了,又还能活几年?
哪怕他愿意帮忙,但朝廷能相信自己吗?
「呵呵……」
王式忍不住笑了出来,笑声中掺杂些许苦涩。
郑畋看着他,不知道该怎麽开口,表情复杂。
王式见他不死心,又看马车已经走入金光门,乾脆将车窗打开,对其示意道:「台文,看看吧……」
郑畋看向窗外,只见长安大街上行走着不少百姓,他们虽然穿着粗布麻衣,可脸上却朝气蓬勃。
哪怕是贩卖木柴丶蔬菜的樵夫与老农,走起路来也是雀跃着的。
「这等景象,汝在昔日的长安看过吗?」
王式质问郑畋,痛心疾首道:「某也曾想过拯救天下,以为自己是治世能臣。」
「然陇西丶陇东两场失利,已然挫败了某,让某看清了现实。」
「而今长安及关中,乃至整个关西的景象,更是让某清楚了自己的追求。」
「某想要的,无非就是天下太平,将自己姓名留在史书上罢了。」
「如今后者已经达到,不论是臭名还是青名,你我皆已记录史书之中。」
「这前者,吾观望天下,也只有刘牧之才能做到。」
「想想在陇西丶陇东因你我而死的将士与百姓吧,大唐积重难返,你我都没有能力将其扶立。」
几句话说罢,王式瞬间佝偻了起来,仿佛将胸中憋着的气都释放出来了。
郑畋被他说的沉默,也不反驳,只是低头闭嘴,眉头紧皱。
马车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剩下街道上百姓的谈笑声,以及马车行走的马蹄声和軲辘声。
两刻钟缓缓过去,当马车停在南衙时,王式深吸口气:「某言尽于此,该如何办,便看你的了。」
他起身走下马车,而郑畋则是多坐了半盏茶,末了才看向车夫:「送老夫回府吧……」
他这话略带叹气,不知道是认命还是叹息王式的决定。
不过不管他们怎麽选择,都阻挡不了刘继隆想要东进的心。
随着无数快马疾驰冲出长安城,整个关西都开始了兵马调动。
在这其中,最先行动的自然是驻扎长安的王建三人。
他们三人率三万步卒开始赶赴均州,三日后快马又将消息带到了南阳。
彼时邓州有兵三万,分驻各县,而南阳便领有马步兵一万。
因此当快马抵达南阳后,斛斯光立马下令徵募民夫两万,准备出兵拿下唐州。
「都督,听闻你徵募民夫,调遣兵马,是否是长安传来消息了!」
在外治理的李阳春得知消息,当即便赶回了南阳衙门,而此时的斛斯光刚刚与军中都尉丶别将们开完军议。
眼见李阳春来了,斛斯光对李阳春示意道:
「殿下敕令,我军即日东进受降,必须占据唐州诸县,尤其是方城县!」
斛斯光话音落下,李阳春便知道自家殿下的意思和态度了。
从地图上看,邓州距离洛阳很近,但实际上两者中间隔着无数大山。
反倒是唐州的方城虽然只是比南阳偏北几十里,但实际上由于方城位于南阳盆地东北门户,所以从方城前往洛阳,沿途可谓平坦,只有洛阳南部三关能阻挡大军。
「汝调遣挽马车万辆,载粮二万石,豆五千石,军帐营栅必不可缺,火药五千斤。」
「朝廷的快马不慢,高骈几日前必然得到了朝廷的消息,如今说不定正往唐州赶去。」
「两日拿下唐州全境,这是殿下给某的军令。」
斛斯光开口与李阳春交代,李阳春也立马知道了此事的严重性,连忙作揖:「某这就去操办!」
他转身便走,而斛斯光也开始准备起了明日出征的各种事宜。
在他谋划出征的同时,提前三日便得到消息的高骈,已经派出王重任及其麾下两万兵马,绕过大别山往河南进攻而去。
「阿耶,我们就这样丢弃唐州了?」
舒州衙门内,高钦看着眼前的沙盘,脸上隐隐流露出几分不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