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距离点亮地球还有多远?(2 / 2)
从京北落地,而后乘坐刚刚开通的京沪高铁抵达金陵,之后又坐车来到了小县城,所有志芯都在看到巍峨的蔚蓝之眼时烟消云散了。
新的生活开始了。
目前他的职务是「物理学顾问」,主要为机核半导体提供一些纯学术支持,其实不算特别对口,但他毕竟是正儿八经的核物理博士,横向兼容一下是做得到的,也不是真指望他挑起大梁。
正在陶醉中,一个餐品落在了对面,拉斐尔友善的笑了笑,但辨认清来者后瞬间拘谨起来:「翟先生...你好...」
翟达微笑道:「介意麽?一起吃点聊点?」
两人用的是英语,不过翟达对语言凝聚力看的比较重。
以后中文是拉斐尔以及所有海外成员必须要学的东西,除非他们不加入研究院,只作为「π」
成员。
「当然...抱歉我有点紧张。」
如何不说颓,而表达颓?
年近40了,第一次和老板吃饭就是。
翟达随和的与此人闲聊着,年龄不上不下,但头发已经有点秃顶了,不过这对一个「核物理专家」来说刚刚好。
受点辐射怎麽了?
开玩笑的...核聚变是不会有辐射风险的。
与这位代号「核子」的成员闲谈了几分钟,翟达对拉斐尔的性格有了大概的判断:老好人,内向丶受气包丶对所有文化都好奇且尊重。
以及,对黑人有强烈的敌意..
前一秒还在畅谈法国的风景,后一秒他自己就聊到法国被人种入侵的问题,表情那叫一个狞+厌恶。
大致原因...研究院也做过背调,翟达表示同情。
话题渐渐朝着专业方向倾斜,与高俊伟这样的厨艺天赋不同,拉斐尔毕竟是技术人员。
「拉斐尔,你在ITER工作多年,感觉人类距离可控核聚变大概还需要多久?」
翟达将餐盘里的糖醋肉吃乾净,看得出拉斐尔对此非常感兴趣,估计下顿饭就会尝尝。
「还是说和网络上的看法一样:永远差50年?」
拉斐尔想了想,说道:「其实...来之前我觉得差70-100年..」
「为什麽?」
「因为...欧洲的工作效率太慢了...而且工业基础和教育基础在倒退。」
翟达点点头,很中肯的想法,
可控核聚变,重点在「可控」两个字,不可控的那叫氢弹,早就掌握了。
也意味着它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更接近于「工程问题」,即:如何制造出一个设施,达到可控的程度。
比如:需将气丶氙等燃料加热至1亿摄氏度以上,那麽这玩意儿就没有材料可以承载,就只能用「磁约束」或「惯性约束」,类似于凌空加热。
而无论哪一种路线,设备控制能力达不到丶材料强度达不到丶甚至磁场强度达不到。
就仿佛即便古人了解了「铁加热到1450°C可以成钢」,但造不出这麽强的炉子,找不到这麽牛的火焰,也没有那麽准确的观测方式。
工程问题,意味着不是一两个天才,在纸上丶实验室里随便写写画画就能改变什麽的,需要的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丶不断涌现的技术工人配合。
翟达之前就明白,拉斐尔是系统认可的「物理天才-核聚变领域」,但他不是「核聚大礼包」,刷卡就能和你分享可控核聚变技术..:
拉斐尔很紧张,不过思路还在运转,想了想道:「但是来了中国后,我感觉可能只需要30
年。」
「哦?我可以当做恭维麽?」
拉斐尔摇摇头:「不,并不是,我在ITER的工作,是培训各国派遣来的新成员,而且做了接近十年...每年都会接触欧丶日丶韩丶俄丶美丶中等国的新成员。」
「我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除了中国的年轻人平均水平在上升外,其他几国的年轻学者水平都在下降,偶有一些优秀的个体,其中也不之移民到这些国家的中国人.::,
「现在来了中国,感受到这边的基础建设和工业实力,我觉得只要这个国家持续投入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也许30年就能有成效...」
「对比起来,我感觉随着时间推移...核聚变离欧洲反而越来越远了.
翟达笑了笑,何止核聚变越来越远了。
火电站都越来越远了...
不过30年...
2040年左右麽?
那我不白来了麽?
「那麽第二个问题,你觉得掌握可控核聚变,会给人类带来多大改变?」
随着探讨,这个受气包一样的法国人,表情越来越认真,眼神也终于多了点天才应该有的神采。
「老板,我是个比较悲观的人,我觉得变化不会很大,至少不会如科幻小说里那样大。」
「详细说说?」
「可控核聚变虽然理论上清洁且接近无限,但不代表聚变电站免费,更不代表设备维护丶电力传输免费....在欧洲,电力成本的一半来自于运输,发电成本只占50%...」
「这意味着最极端的设想,可控核聚变也只会使电价降低50%,这可能会带来普通人生活质量提升和工业竞争力增加...但远远达不到网络上大家想像的那样。」
「至于那种好似掌握可控核聚变,就能飞出太阳系...开启星际时代...至少要等到核聚变『小型化」乃至「微型化」丶「冷聚变』,以核裂变的发展来看,又需要近百年时间..」
拉斐尔叹了口气:「当然这是我个人看法..」
翟达笑道:「我基本赞同,不过我比你乐观一点。」
「哦?您的想法是?」
翟达指了指对方盘中的红烧肉道:「改变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不就足够重要了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