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听课最久 做笔记最多的学生(1 / 2)
第495章 听课最久 做笔记最多的学生
对「多腔并行PVT传输设备」的第二次整装调试,从下午一点一直进行到了晚上十点。
中间十六人团队出去吃了一次饭,但都是匆匆扒拉了一顿。
随着一个个零部件被精密安装,眼前数十立方米的大型设备逐渐完备。
整体来看,这台设备好似微缩版的「小别墅」,生成腔双联六个形成规整的长方体,而原料仓为了均匀性设置在上方,侧面还有配套的控制及电气系统。
由于最高的地方接近三米,背面还设置了一截钢制楼梯。
比起以前的CVD设备,眼前的这个更具有工业气息,当然不是粗犷工业风,而是科技工业风。
操作面板被点亮,展现出和其他自研设备一脉相承的UI界面和中文指示,工作人员将提前由「高温反应炉」生成的高纯度碳化矽粉末,用特制容器加入了原料仓中,并在得到翟达首肯后启动了仪器.
厚重的原料仓开始营造近真空环境,实验室内开始出现轻微的喻喻声足足15分钟后,设备被加热至2300°以上,真空预烧除杂后,气化的碳化矽开始传输至生长区。
每个腔室内,都有用于引导排列的「籽晶表面」圆盘,使得碳化矽气体会按照预定需求结晶排列。
在这一物质的250种排列晶型中,只有4H-SiC晶型可用,所以温度梯度要控制在土5°C以内。
翟达选择的衬底尺寸,是目前市场上属于先进丶但未超标准的「6英寸」,不过在六腔体并联,且设备自研的情况下,效率依旧完爆。
说起这个「6英寸」还有点小郁闷,相当于15.24厘米,有零有整的..
作为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他们完全可以用公制单位而非英制单位,会更有助于标准化和体系化,奈何产业技术是有惯性的。
早期开发「功率器件制造工艺」时,衬底依赖英飞凌,东西都是配套的,现在也只能「6英寸」。
类似的「产业惯性」在其他公司也是一样,英制尺寸这种早就该被抛弃的东西,大多都是几十年来的沿袭,普通公司想改也改不了,渐渐成为行业习惯。
但他们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了,就不需要搭理了。
再叠代一轮吧...等日后,下一阶段他就会逐步改为公制,不搞「8英寸」了,搞「20CM」衬底即可。
等待了足足一小时,加热丶气相传输丶温度传感等一切正常,托盘上终于观测到了碳化矽沉积0.3毫米。
堪称感人.:.若不是六联腔体同时生成,这速度足以让人抓狂。
众人看向翟达,等待着带头人的决断。
翟达叹了一口气:「等着吧,按照规划,需要生成20厘米高的晶锭,至少需要一星期时间..
一周时间不能断,持续维持2300°高温,你就说这电费攒劲不攒劲?city不city?
所以对半导体企业来说,电费的每一毛都是利润。
且到这一步依旧还不能算大功告成,
要等20厘米高的晶锭取出后,切割成薄片,最后再通过繁琐的检测,才能宣告这台设备的合格丶研发成功。
而且作为第一次正式运转,一天24小时都得有人盯着。
看大家都很严肃,翟达带上了一丝笑容,虽然无尘服下看不见:「不管怎麽说,至少今天拿到了阶段性胜利,各位,干得不错。」
稀稀拉拉的回应并不热烈,一个是累了,另一个是都是科研工作者,知道现在远不是开香槟的时候。
翟达看了看表,接近12点,大家除了晚饭,已经工作了十个小时以上,而且是包裹在无尘服中,这是非常疲惫的。
一些体能不好的,已经有点站不稳了。
翟达安排道:「数据记录后,各位就回去休息吧,明天早上八点开始,排班值班,周墨,你明天早上早点过来。」
某个大白点点头,但紧接着想到:「那今晚...?」
翟达只说了两个字:「我来。」
这个值班,可不是随便叫个人来就行,需要对这台新设备非常了解,具有应急处理能力,所以只能从十六人中出。
而翟达,也是其中之一。
立刻有人道:「翟总,您休息吧,第一晚我来就行。」
可惜翟达不是在这和员工玩推拉。
「以身作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难。
心甘情愿即可。
安排了后续值班工作后,翟达直接开始赶人,并嘱咐周墨明天给自己带早饭。
一群人都离开后,翟达才在更衣室脱了无尘服,透了口气,拿出手机摆弄了一下。
说是值班,也不是一刻不停盯着,参数异常会有警报,三五分钟空闲还是能有的。
给老妈发了条简讯,说了一下今晚不回去了,而后储物箱里摸出一条士力架,三两下啃完,换了一套新的无尘服重新走入了实验室中。
独自一人,准备度过今晚。
看着眼前的钢铁「小别墅」,其价值大概和当前房价下的一栋大别墅差不多...一千多万吧,
如果以现在两三年房价翻一翻的夸张速度,也很难说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比得过「炒房」。
半导体行业附加值高达70%,但由于生产丶研发丶投入的重资产,净利润率大概在25%左右,管理好的话,头部企业可以做到40%。
炒房选对了,还真差不多...盖房就更不用说了。
但这里面代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作为重生者来说,当翟达刚刚苏醒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自己能做什麽」。
而现在,他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