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目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2 / 2)
在那神秘悠远,仿佛UFO降临的「喻喻」声中,卢勤俭盯着屏幕看了许久,也和身后的几位专家讨论了几个问题。
直到十五分,电机的运行都没有出任何问题,温度丶转速丶功率都相当稳定,且可调控。
不得不说,哪怕这是一个实验室产品。
那也是相当成熟的实验室作品。
卢勤俭问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量产成本是多少。」
这才是一切的核心。
是的,就在此时此刻,世界上很可能也有一台电机有着类似乃至更强的数据,被锁在毫无意义的地方作为炫技。
实验室里不计成本堆出怪物很容易,但只有能量产,且成本能被市场接受,才具有工业价值。
翟达报出一串数字:「粗略测算,量产后成本会以15万为起点,每增加一个量级会降低一部分,理论上技术不革新只按规模化压缩,最低可能到8万以下,若是搭配技术革新,类似这样功率的电机,我们计划三年内压缩至三万块以下。」
三万,一台高性能电机,绝对是一杆子捅在了相关产业人中上,让他们立刻清醒且兴奋。
「若只算模块,初步量产成本大概4万,未来目标成本5000块以下,若是只算单核心,未来目标在200块以内。」
这时,那位科学院的教授突然出声了:「小伙子,碳化矽半导体中,衬底的成本就占据了40%以上,据我所知你这是英飞凌的衬底,一块就两万多,你如何能将成本压缩到这麽夸张的程度?」
语气带了一点「我很内行,你糊弄不了我」的感慨。
其实他没有恶意,只是工作需要。
被卢部大老远带来,以技术专家的身份来「指点」,结果各个成果都超过了他的想像,导致从头到尾插不上话,这怎麽行!
岂不是显得我是个假专家?
他还是比较懂行的,聊起成本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机会:
「这已经不是量产能解决的问题了,更不要说使用的设备需要均摊成本,再加上高额的调试和维护费用。」
翟达笑了笑,感谢帮忙串词。
「您说的对,如果衬底制备丶关键设备都受制于人,根本做不到成本极致压缩,供应链降我才能降,他们涨我还得涨,甚至他们断我就得死。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放在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上,否则何必说需要三年时间呢?建厂都花不了这麽多时间。」
卢勤俭惊讶的抬起头来。
似乎在说:你认真的?
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可是太难了,远比一两个突破口难。
这里,要先说一下国产化和自主化的区别。
国产化:标准最低,只考虑生产地在国内,比如用外资企业的技术丶但生产主要环节在国内依旧可以称为国产化。
正儿八经国产化的暂且不说,只先说这些技术依赖海外的,人家是可以走的,也可以中止技术授权,只是一般的商业逻辑上,没必要自断一臂。
约束力来自于国家层面和商业逻辑,属于用市场和金钱,换取使用技术的资格,最典型的就是合资车企。
自主化:在国产化的基础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身,不依赖外部技术。
但自主化只强调自主权,在生产设备丶非核心技术上,也不大可能摆脱海外企业,比如技术虽然自有,但设备依赖或需要进口。
若能更进一步,才是翟达所说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总结下来就是:技术是自己的,设备自己造(或合作国内企业),最好还掌握原材料脖子比大腿还粗,谁都卡不住。
当然不重要的部分,出于成本考虑也不排斥海外采购。
也许有人会说:「你看,还是要用外国的东西。」
这是全球化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一家技术型企业能「100%」纯洁,中国美国都没有,
除非他生产的东西非常1ow逼,比如原子笔芯。
至于进口时说你「造不出」,国产时骂「核心技术是人家的」,等自主化后骂「你设备是哪哪国的」,等你设备也自研了就「人家开源才有你」,纯属公知脑瘫把祖坟刨了,
把脑子放进去,又盖好土后的发言。
卢勤俭听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这几个字的时候,实在感觉太过庞大..:
如果建立一家碳化矽模块制造厂的难度和体量是「1」。
那将这个第三代半导体做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难度和体量,至少是「5」。
那位老教授张了张嘴道:「难道你还想做衬底制备?」
翟达摇摇头道:「衬底还没眉目。」
毕竟没「摸到」过。
老教授刚松了一口气。
「但外延设备倒是有一点进展。」
翟达对卢勤俭道:「卢部,可能得劳烦您换一下无尘服了,带您看一点不成熟的小东西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