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欲借天风淬金魂!(1 / 2)
第232章 欲借天风淬金魂!
一场网络盛典,原本的重头戏应是娱乐圈的俊男美女们。
但最后却被其中一个文学类小单元抢了戏。
再准确一点,是被作家翟达连掌三奖的话题度掩盖。
作为初代网络盛典,在「网际网路」三个字被挂上神坛的当下,星浪的网络盛典并不比传统大奖来的差,甚至在关注度和传播力上处于碾压姿态。
许多网络媒体都在文字直播,当翟达第一次走上舞台时,直播小编发文祝贺,当翟达第二次走上舞台时,直播小编写下了「震惊」两个字。
当翟达第三次走上舞台时,各路编辑已经有些难以置信了,反覆确认不是网络卡了,而是真的连中三元。
「作家翟达成了网络盛典最大赢家..:」
「高考状元的文学之路,彻底崛起!」
「《漫漫吕途》以压倒性优势横扫文学类奖项,其文学性是否值得...」
「多位提名作家落榜...受伤未能抵达现场的韩函发表博客祝贺..:」
再结合前一日莫名其妙火起来的「魔术炫技」视频,一时间网络上四处都充斥着「翟达」的名字。
这两个字闯入了许多并不关心文学,也不关心高考的人脑海中。
连带的还有「高考状元」丶「魔术师」这样的标签。
而对于那些早就关注了翟达的书迷,心中更是狂欢,在追捧公众人物被奉为理所应当的年代,看着自己喜欢的人横扫大奖是最有成就感的。
尤其是新闻和视频中,翟达那高冷高知的气场和装束,以及最后那六个字潇洒感言的表情。
从此以后,翟达的「颜值党」又多了,而且是指数级增长。
这个夜,翟达收获很多。
有他意识到的,也有许多他还没意识到的。
12月20日。
各路新闻和报导,已经在网际网路发酵了一个晚上,但依旧没有出现疲态,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许多人一睁眼,手机上弹出的就是「作家翟达连中三元,成网络盛典最大赢家」的消息。
而此时,事件的主角已经在京北的早高峰上堵车了。
翟达开着路虎揽胜,一边开车一边打着电话(违法勿学):「龚师傅,我这有点堵...那边开始了麽?」
电话那头,龚长章的声音有些杂音:「还没,你也不用太急,来参观的人也堵在早高峰里...」
翟达:.
「那好吧.:.这几天顺利麽?我一直没顾上。」
「顺利,内部测试虽然数据稍有异常,但我做主自己弄了,就没叫你跑回来挂了电话,翟达看向这部百万豪车的原始车机,心想什麽时候才能有蓝牙电话连接。
结果堵死时无聊了随手点了点,发现冤枉人家了,这车有这功能。
是他的山寨机没有这个功能昨晚各种流传出去热点消息里,其中有一张截图就是他拿着山寨机,一脸茫然的抬头。
网友给他加了一行字:又是我?
这张图片充分证明了连续拿奖的「意外性」,连本人也如此茫然,也算洗清了一部分「暗箱操作」的嫌疑。
代价是截图变成了初代表情包。
说不定翟达在自己三十多岁后还能看见,那种包浆的熊猫梗图里会有自己的脸.
又开了近40分钟,翟达终于回到了阔别三日的「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中心」
原本除了铜制小牌以外再无任何装饰的侧面耳房,挂上了「欢迎业界权威及领导视察」的大红横幅。
翟达看了一眼门口专门停车的空地,人应该还没来。
加快脚步走入厂房,刚换好工装和安全帽打算去现场看看,就看到一大帮子人花团锦簇的朝里走来。
前面带路的正是俞院土。
俞院士招招手:「小翟回来了!刚好!」
转头对身旁其他人道:「这是我们从哈工大请来的高手,别看小翟年轻!手上的功夫可是了得啊,若没有他,这次测试可能就要延期了。」
翟达过来问候,而后顺势融入了参观队伍。
虽然很想去现场看一看,但好像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相信龚师傅他们了。
队伍继续前进,作家翟达昨晚虽然出尽风头,但好似还没影响到这个领域的人,包括俞院士也不清楚,几日不见的小翟现在全网都在讨论。
反倒是队伍末尾,陪同而来的几个年轻人有些愣神。
一个圆脸的小姑娘偷偷掐了掐自己大腿。
自己是睡迷糊了麽?昨晚熬夜在网上舌战群儒,说翟作家没有暗箱操作纯纯靠实力..
今天翟作家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变成了力学研究所的工程师?
这核理麽?
一定是同名丶同姓丶同校还长得像吧!不然实在解释不通啊!
「您...您是翟达老师麽?」
翟达微微转头笑了笑,比划了一个「嘘」的手势。
场合不对,没必要在这哇哇叫。
参观的队伍先是去了二楼,那里有100:1的模型,和一些原理讲解,俞院土很热情,也很卖力。
这位八十岁的老先生尽量的,将自己可能是此生最后「作品」的激波风洞,
以及它的未来讲解给众人听。
从人员气场来看,参观队伍里为首的七八人,不是院士也至少是局级,而且是京北的局级..
这些人中包括相关领域的学者,亦或者管理经费丶立项的部门领导,可以说他们能够决定JF-12项目的未来。
之后一行人下来,去往了工程现场。
由于现场空旷,又有工作杂音,俞院士中气不足的音量已经让参观队伍有些听不清了,俞红孺转头看了一眼道:「人老气短,小翟,这里你来给大家简单讲讲吧。」
翟达并未怯场,上前一步,无缝衔接解说道:
「各位请看,这就是JF-12的驱动段,一会儿这里面会冲入高压氢氧混合气体,难点在于等加压,为防止温度异常,管壁内有集成的吸收式制冷设施..:」
带着队伍,从头走到尾,共计247米,翟达侃侃而谈,对每个结构都有足够的认识,甚至能回答一些院士的提问。
让俞红孺感觉惊喜连连。
这种程度的理解,不全是因为翟达亲自参与过几天,也是【纯金探秘手杖】
的功劳。
讲解过程中,翟达明显感觉到有一位院土,对整个项目是不以为然的,天然的带着一种轻视。
不知道是不是龚长章说的,信奉「软体模拟」才是正途的那位。
这人不看好JF-12,却又屡屡绕不开他,很可能是掌握着关键一票的存在..:
期间翟达还看到了龚长章,正在带队做最后的检测工作,他手上的夹板已经取下,但依旧有一种保护性的不自然。
半个小时后,整个项目值得参观和讲解的东西,就已经都介绍完了,整个流程不到一小时。
没有办法,JF-12项目组没有更多的精力和经费,去搞一个展览长廊,更不用说展厅了。
甚至会议室里,都没有那种巨大的会议桌,而是课堂一般的小板凳排排坐,
索性就取消了这个环节。
短暂的参观后,一行人全部来到了中控室侧面,也就是耳房的二楼,那扇翟达熟悉的「玻璃窗」前。
从这里,可以一览整个激波风洞的全貌。
俞院士深吸一口气道:「那麽各位,今日邀请诸位来,就是见证一下JF-12的第一次公开测试,我们的测试目标是5马赫-50毫秒,这个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沉吟片刻,似乎是为了让项目更有吸引力,俞院士改口道:
「不...不单单是国际领先,而是全球最大,最快,最有效的风洞!」
俞院土望着玻璃窗外的庞然大物,感慨道:「1958年,我的老师郭先生让我研究激波管,至今刚好五十年..:.我们从手工打造到有工业基础,从后学末进到领先全球,我犹记得那时条件之艰苦..:」
翟达在一旁听着,也颇为感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坚持确实不易。
结果看到俞红孺院土在玻璃上反射出的古怪表情。
原来这位是在打感情牌啊!
这老头..
一番回忆后,终于要进入最重要的时刻了。
俞院士拿着对讲机,朗声道:「各部门汇报情况!准备工作是否完成。」
「现场工程部完成,已退至安全区域。」
「中控部完成,已做好准备。」
「安全部已做好准备,消防车已经是待命状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