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2章 当世最强男人,盛唐气魄的源头(2 / 2)

加入书签

绝大部分编剧没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能力,也不用做编剧了。

沈三通招呼土豆,和大家见见面。

土豆腼腆从座位上站起来,打了招呼就坐下了。

沈三通接着说:「关于李二,成就我不多说了,大家都懂。我就说一说个人。」

「他有个特点绝对自信,对于下属充分信任和爱护。这个自信来自于他绝对的实力,不仅知人而且自知,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正是他性格中的可贵可爱之处。」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能团结人。」

「另一面,他又非常之果决。」

「玄武门的时候嘱咐尉迟恭,房丶杜如果不来站队,就地正法,即: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玄武门之变是个突发事件,星象变化,不得不发,主谋是长孙无忌和侯君集,俩人一个策划一个实施。

李世民让尉迟带刀去请房杜来决策,不来就地正法,这两人是半推半就。

「绝对的自信,也带来宽容。」沈三通说:「他得国很正,不要用简单篡位者来看待李世民,他和李渊的关系,有迷惑性,其实他是打天下的人。」

「打天下?」有观众不是很理解。

沈三通说:「李世民最迷惑的身份,是李渊的儿子。」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大唐的第一批士兵就是李世民亲自招的。靠这批士兵拿下晋阳,然后招抚晋阳隋军。招兵在三月份,六月份誓师大会,士兵才看见李渊。」

晋阳起兵后,李家内部进行了一次兵权分配。李世民分到自己招的兵,左三统军。

原晋阳隋军一分为三:李渊南下的中军,李建成的右三统军,李元吉的晋阳留守军。

入关之后,李世民走北道,收服关中各大势力。李渊丶李建成驻守永丰仓。

李世民麾下兵力爆发性增长。打下长安,李渊称帝后,李家内部又进行了一次兵权分配

以驻守永丰仓的军队和关中隋军为基础组成禁军,以八大总管军队属李世民,双方大致为6万:20万。

第一次转折出现是在对阵西秦死了八万唐军,又通过对西秦降将的屠杀,阻止李世民消化西秦降军,父子二人才实现军力的平衡。

李世民也被李渊挤兑出长安。

只是李渊丶李建成丶李元吉不能打。

刘武周入侵,包括李元吉的太原守军在内,所有非李世民系军队全都报销。

最后李世民出战宋金刚,李渊给了3万人,这是李唐最后全部非李世民系军队。

宋金刚入侵不仅打光李渊的军队,更重要的是打光李渊的军心,即使旧隋军队将领屈通突立场,也站在李世民这边。

宋金刚后,李唐军队就是李世民一家独大了。

「李渊的儿子,其实是很具有迷惑性的身份,电影里,李世民有一长串儿的官职,我们读起来可以当贯口,也设计了比较轻松的桥段。」

「不觉得有啥不妥,毕竟是皇子嘛。但是,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他和李渊没有亲属关系,比如他是张世民,刘世民,赵世民。」

「拥有李世民的领兵打仗能力,同样的官职,就会立马发现,这个人,比王莽还董卓,比曹操还司马懿。」

「仔细看官职和职权范围,会发现,王董曹马丶以及刘裕丶尔朱荣丶高欢丶杨坚丶朱温丶赵匡胤丶袁世凯都没达到李世民的这个程度。」

「再说就是玄武门之变,下部戏,要剧透了,好在咱是历史题材,大结局写明了。」

闻言,观众不由笑。

沈三通也笑,说:「玄武门之变更多的是李二要跨过自己心里的坎,只要他想,基本上就能拿到,因为天下是他打的。」

「李渊是杀不死他的,正如刘婴没法提前赐死王莽,刘辩也不能提前赐死董卓,刘协不能提前赐死曹操,曹芳也弄不死司马懿。」

「地位依靠力量背书,没有力量背书,写再多圣旨都没用。」

沈三通嘴了下曹操,和李世民比确实是菜鸡。

「曹操问题就是,他打不赢。李世民打天下也就七年,朱元璋北伐攻克大都只用了三年,曹操太慢了,他要是三年丶七年扫清天下,很多事根本不算事。」

观众又是笑,不过想想真是如此。

强盛的大一统王朝打天下都快,没有拖很久的。

沈三通说:「也因为得国正,造就了李世民的自信和宽容,也是唐朝气度的来源。」

「同时,也是李世民为何对玄武门之变,没有在历史上掩盖的原因。」

「李世民自己自信是一方面,关键是这件事并不能动摇他的法统,他的法统不来自于父亲,而是他自己的战绩。」

「举例来说,宋朝就要不断论述自己法统,为什麽?因为他合法性低啊!」

观众笑成一片。

日常拷打挫宋。

沈三通说:「我们骂秦桧,也有人说一桧何能,岳将军是赵构杀的。」

「可我们想一想,统一天下,赵构他不希望收复吗?控制军队有很多种方法,未必需要莫须有。」

「我们不去谈人的心理,而是摆在赵构面前的选择,没有别的选择。」

「他不杀岳飞,南方地主愿意吗?如果把北方收复了,士兵有了田,他有了自己的兵,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必须选项了,他也可是不选。」

「这样一来,南方的利益是不是要受损了?赵构想建功立业,这个力量从哪里来,本来占据优势的,会允许他获得力量吗?」

「我不是说赵构好,而是说决策的背后,永远需要力量。」

「也如,宋朝不得不论述自己的合法性,因为合法性低,不论述不行。」

「而玄武门之变,杀兄囚父,是万分敏感的。以房玄龄为首的初唐史官,起初也是本着小心谨慎的原则,对玄武门之变写的很隐晦。结果呢?」

「李世民直接给褚遂良丶房玄龄等人下了诏书: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意思就是说,不要遮遮掩掩的,该写就写,人是我杀的,事是我办的。」

「所以我们才看到历史上,独一份且原汁原味的宫庭政变的整个清晰过程:之所以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是因为他的老部下常何镇守玄武门。」

「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早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秦王府的武将就已经控制了李渊。」

「以尉迟恭为首的武将,逼李渊退位。李世民娶了兄弟庐江王李瑗的媳妇,杀了李建成丶李元吉子孙。」

「这要放在历朝历代,都是丑闻,但李世民让史官直书其事,根本没有忌讳。」

「放在任何朝代,这种事处理不好,对后世的影响不好,会引发一系列为尊者讳的连锁反应。」

「我要说的是,能有这样的处置,固然是李世民勇于担当,但更是他担得起!」

「这才是关键!」

「李世民自信宽容的背后,是他的赫赫战功,是他的合法性来自于一场场胜利,而不是谁的儿子,谁的赋予。」

「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可以有直接公开这个事的选项,而且公开后不会动摇他的统治。」

「反而不公开,有可能被官僚集团所利用,藉此煽风点火。」

「在我看来,只是我看来,玄武门之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宫廷政变,也不是篡位,只是李世民拿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与其说李世民杀兄囚父,不如说李渊和李建成等人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是从孝道方面,这个事有点忌讳,但是从大的方面,从法统方面这不是问题。」

「正是法统足够正,才有了盛唐气象,因为开国之人能打,很多事就成不了忌讳。」

「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做历史题材,我自己认为,要从生产力丶生产关系和力量本质出发。有这个力量,才能根据自己喜好做出不同选择。」

沈三通惯常拷打公知:「我们舆论上乌烟瘴气,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背后也是我们合法性强大,桌面上有承受乱七八糟言论的选项。」

沈三通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认知,让很多观众耳目一新。

不由连连点头,不管对错,沈三通确实有自己思考。

有观众迫不及待打听下部消息,玄武门之变剧情在下部,看沈三通说的头头是道,观众迫不及待,想一睹为快。

「沈导,这次是两部连拍吗?」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